张书献
[摘 要] 特色学校,不是学校特色,也不是项目特色,更不是学校的某处景观。创建特色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办学实际,在较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中,渐渐使学校具有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然而当下,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众象丛生,所以本文拟从喜闻、疑问、原因、声音、拨云五个方面进行摭谈,期望能使教育百花園春意盎然、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关键词] 摭谈;特色学校;创建;统整
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基于此,国内的特色学校,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期得到国家、社会认可,被公认为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再到今天形成燎原之势。或许,有人会问:何谓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即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办学实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不懈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建构新型的办学模式,成为一所具有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为长期性、创新性、优质性、独特性、稳定性与整体性。
静观当今的教育,国内的一些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众象丛生。所以,本文期望对其给予解析与统整,使教育百花园呈现出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的局面。下面,笔者分板块述之。
一、喜闻:奇花自远名
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已成为不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打破。特色,正在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一些特色学校,从同质到创新,已经硕果累累,闻名遐迩。
如,2016年3月,笔者参观的广东佛山顺德区东平小学。该校秉承“大教无痕,小学有成”的理念,坚持“一师一课程,一班一特色”的宗旨,创建“慧指”校园,开设“慧指”课程,引导“慧指”活动,弘扬“慧指”文化,引领学生用慧眼观察世界、用童心感受生活、用双手创造智慧。所以,走进该校,你会欣赏到绿韵长廊、飘香的瓜果、校园涂鸦、手绘童话……欣赏到广绣童年、陶乐童年、版画童年、书画童年……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慧指文化。
再如,2015年10月,笔者考察的广东广州天河区五山小学。该校在“仁智兼修,海纳百川”理念的引领下,树立了“以仁智教育为特色,办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遵照“博古通今,尚善求真”的校训,因循“国学辅仁,科技益智”的策略,借助“国学养正”“科技生慧”“德育修身”“社团明志”“研究致远”特色课程,以仁养正,以智育才,培养具有“仁爱守礼、睿智创新”品质的少年。漫步校园,你一定会被到处弥漫着的国学经典教育与科技教育因子所吸引。
二、疑问:乱花迷人眼
在轰轰烈烈的特色学校创建大潮中,一些学校从同质逐渐走向创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办学品位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逐渐蜕变为蜚声国内外的名校。然而放眼基础教育,仍有一些中小学校在创建特色品牌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令人疑惑的乱象。
主要体现在:概念混乱,以偏概全。细析之,有的学校,把特色学校建设等同于项目特色、特色项目或学校特色,忽视了整体风格的创建。如,学生会写毛笔字就说是特色,会跳绳也说是特色。有的学校把特色学校建设等同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的整体效应。如,在显眼处树起一座雕塑、理念墙就认定为特色,挂上一些图片、文字也认定为有特色。有的学校把特色学校建设等同于建设个性化学校,在不经意间窄化、异化了教育内涵。如,部分学生会诵上几篇《诗经》《论语》就算拥有特色,会跳几段舞蹈、健美操也算拥有特色。
一些中小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出现的乱象还包括:专于猎奇,淡化教育。有的学校,常年囿于创建、申报、参评特色,无形中弱化了基础教育之“基础”,犯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常识性错误。有的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不惜虚张声势,使教育的外在形象疏离甚至遮蔽了本体价值,犯下了根本性错误。如,在操场上布下给妈妈洗脚的千人方阵就诩为特色,摆出一些扇子舞造型也许为特色。试问,没有了特色,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会降低,但如果那些所谓的特色遮蔽了教育本质,偏离了教育方针,则更容易被人耻笑。
可见,当下的教育界,亟须从创建特色学校的科学性、真实性、持续性等方面出发,审视自己的一些做法,使广大中小学校的特色建设,能顺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原因:恋花人不同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与驱动下,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特色化改革”大潮已呼之欲出。然而,为什么只有少数特色学校取得了成功呢?个中原因,应该与学校是否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照有关。
纵观某些成功转型的特色学校的蜕变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其间多多少少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传达、落实上级关于创建特色学校政策的同时,也会主动承担辖区内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的督导、评估、宣传与推介责任,甚至还会成为参谋者、决策者、规划者与设计者。于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一名名教育品牌策划专家学者被频繁请进校园,一家家纸质与电子媒体被定期约请联袂演绎。甚至,一两家“文化公司”,也会被重金聘请来帮忙。
自然地,一座座顺利蜕变的特色学校,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也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得意“名片”。可是,有些特色学校,却由传统的“学校”变成了市场化的产品,由往昔的面向学生、民族与未来发展,转换为面向政府、社会与现实“需求”。“树立”“打造”等频繁出现的词汇,使学校渐渐染上了一层浓浓的“商品”色彩。学校管理中,“企业”运作的痕迹越来越重。学校方方面面的“特色”,也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外“营销”的大大小小的“筹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本身也变成了吸引兄弟学校前来参观、考察的“景观”。
然而,细析之,国内中小学的“特色化”进程,也是一场非均衡化发展的竞争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拥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积淀,都能享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进而逐渐蜕变为特色建设的典型。那些底蕴浅、条件差、层次低、地位卑的学校,不可能沐浴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恩泽与恩宠。尤其是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只能在一些低水平的项目上打转,或者处于盲目模仿的尴尬境地,甚至仍挣扎在温饱线上。
由此可见:国内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特色”之间,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出现乱花迷人眼的状况,实在在所难免。
四、声音:寻花却忘本
“特色化”办学在改变教育界“千校一貌”“万生一面”格局的同时,行政化与商品化迹象也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了项目化、形式化、时髦化的特点。难怪《中国教育报》2016年01月05日登出了特级教师吴非对此提出的尖锐批评: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的政绩观难辞其咎。相当一批分管官员未必懂教育,从他们视察中小学校时,只打听“特色”便可看出。也许他们认为,有“特色”才算是好学校,才谈得上有“创造性”。
的确,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辖区内中小学特色学校的“阐释权”与“评估权”。有的每年运用“绩效表现性”政策技术,牵引着下面一些希望得到表扬的校长,为获取某种“特色”称号,按照相应“标准”,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从学年规划,到学期方案,到每月目标,悉心准备材料,精心装扮自己。试想,这些学校为了评估达标、验收过关、展示精彩,上上下下得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去一一应对?广大教职员工还能剩下多少心思、精力、时间与热情,进行常态的本真的“教育意义与价值的追寻与建构”?
何况,当创建特色学校被作为行政指令与评价指标推行下去,演变为某些“教育官”建功立业的“砝码”时,一些底子厚、条件好、资源优的学校,或许会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如饮甘霖,逐渐破茧成蝶;而那些条件有限、资源匮乏、囊中羞涩、孤立无援的学校呢?便会被评为“薄弱学校”。所以吴非老师在《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一文中,发出了悲悯的声音:教育界的“特色”,弄得一些中小学校长日子颇不好过,因为学校“没有特色”,在教育部门的各种评比中吃了亏,受到批评或质疑。
话说回来,如果硬要赶鸭子上架,让一些学校把“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作为特色来追求,花大力气去争、去创、去评、去比,还不如干脆不要其形成“特色”,让人家老老实实、平平淡淡地搞好义务教育呢。
五、拨云:幽花渐欲明
诚然,国内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已是大势所趋。不过,前提是学校发展一定不要偏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轨道,一定不要忽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提出:从本质上讲,特色学校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用来吸引眼球的一张“名片”、一个“筹码”、一处“景观”。当然,也不是“项目特色、特色项目或学校特色”,更不是“专于猎奇,淡化教育”的另类学校,或“快餐式”“工业化”“商业化”之流,而是“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办学实际,在较长时间里,在不懈的实践探索中,创造性地建构新型办学模式,成为一所具有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的学校。
深入了解了特色学校内涵,学校就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富有特色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以及周边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等优势,以校本课程的研发为突破口,再以特色文化创建提供的生存土壤与发展动力,带动整体变革,创生出特色理念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最终成功创建特色学校。
例如,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把传统优势项目国际象棋定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使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浓厚的国际象棋文化”。该校从“棋错一招,满盘皆输”的棋理中,提煉出校训“走好每一步”,再拓展为“在人生中要走好每一步”,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发展;接着将“走好每一步”,又升华为“发现、发展、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实现从国际象棋文化到学校整体文化的涅槃;随后又提炼出了“棋理养德、棋理启智”的办学宗旨,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许多的特色课程,最终走上特色发展、多元发展、持续发展、稳定发展、整体发展之路。
从该校创建特色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所从二十余年丰厚文化资源的薪火相传中,发展起来的优质的特色学校。彰显出该校对本校历史文化底蕴的尊重与珍惜,对国际象棋教育文化的发掘与演绎,对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呵护与希冀。这种特色学校文化因子,不仅外显于特色项目,而且凝聚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灵魂深处。
总而言之,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对国家教育政策深刻领会、特色教育理论准确解读、自身教育资源全面了解、周边教育资源正确把握之后,所进行的对教育真谛的深度思考、对教育使命的再次唤醒、对教育视角的再次调整、对教育理念的再次聚焦、对教育目标的再次定位、对教育资源的再次审视、对教育课程的再次建构、对教育激情的再次焕发。
众所周知,现今是一个理念与现实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突围与固守并举的时代,还是一个重构与创新爆发的时代。教育的真理越辩越明,办学的模式越创越新。奇花名自远,亦是藉东风。希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引领与指导下,通过对当下国内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出现的众象给予统整,无论在城市与乡村,我们都可以看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的教育局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