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歌
指鹿为马,人与物的互相感知
大二那年,我在学校的食堂里捧着一本王小波的书看,他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讽刺某些人文学者热衷卖弄学问,却少有真知灼见时,引用了一则拉封丹寓言。他說那些人啊,是“大山临盆,最后生下一只耗子”。当时真没忍住,“噗嗤”一声,一口浓汤直接喷了出来,算是为小波这句精湛的俏皮话洗地施礼了。
“大山临盆,最后生下一只耗子。”这是典型的比拟手法。比拟是什么?比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其发力方式是通过巧妙地联想,把物直接当人来写,或把人直接当物未写,又或者把物直接当物未写。当人未写的叫拟人,当物未写的叫拟物。
先来看看文笔一贯诙谐不羁的马克·吐温先生,是怎么玩转比拟句的。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这个拟人句干净利落,却饶有回味,不但一笔把被踩扁的紫罗兰写活了,还悄然赋予了她人类的灵魂与美德。
“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能走遍世界。”
真理能穿鞋,谎言能走遍世界,多么生动的拟人手法啊,通过拟人后的速度对比,更催生出一种幽默的意味,似乎眼前立马浮现出真理慢吞吞趿拉着鞋,谎言一路飞奔的滑稽景象,凸显了谎言扩散的迅疾和不可控制。
“愤怒是一种酸,它对储存容器的伤害,大于它对任何接触过的物体的伤害。”
把愤怒这种情绪,比拟成一种酸性物质,并按照酸性物质特有的腐蚀性阐述下文,是一种以物当物未写的方式,这样的拟物修辞,以戏谑的口吻警示人们,愤怒这样的坏情绪对发怒者本人的伤害,远远大于对发怒对象的伤害,非常形象。
“20年后,让你感到失望的不会是你做过的事,而会是你没做过的事,所以,请解开绳索,驶离安全的港湾,扬帆起航吧。去探索,去梦想,去发现!”
很显然,马克·吐温先生在这里把人当作船来描写。人按照船的特性,将驶离港湾,扬帆起航。这种拟物手法,显然传递出了饱满的画面感,增强了行文的宏大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从物到人,它就这样鲜活了起来
比拟这种修辞格跟比喻很像,都有甲乙二种事物相比的意味。不同的是,比喻是以乙喻甲,用乙和甲的相似性未打比方,作比较。比拟则更加直接,是直接拿乙的特性未写甲。
举个例子:一轮明月从云层中升起来,像姑娘皎洁的面庞。
这显然是比喻句,把明月比作皎洁的面庞。如果改成比拟修辞,则可以这样写:
云层之中,明月探出她皎洁的面庞。
这一句,明月被直接写成了人,并按照人的特性,探出皎洁的面庞。修辞效率显然提高,形象展现也更明快、跳脱。所以,比喻修辞会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以“杯弓蛇影”的形象衍生,平添阅读体验;而比拟修辞更厉害,它直接跳过了联想的环节,径直“指鹿为马”,马蹄哒哒地令你心跳加速、意趣盎然。
比拟修辞方式,如果用好了那可了不得,就仿佛你拥有了一只马良的神笔,画猫喵喵叫,画龙腾云霄,不但令文字描绘倏然增色,闪亮鲜活,更能赋予作品张弛有度的情绪体验和节奏快感。
苏雪林《溪水》: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作者一落笔即赋予了溪水和石头人格,以“撒娇撒痴”“板着冷静的面孔”“娇嗔”“拼命”“呼吸极其急促”“怒吼”等人物动态、情绪式的笔法,展开画面,推进情节,交错以“浅碧的衣裳”“雪白的胸臂”“缕缕银丝”的鲜活色彩,有节有制地推动故事高潮,把溪流写泼了,把石头写怒了,牢牢把控着读者的阅读情绪,看得人心头突突直跳。真是好一出深情款款又纠结难缠的感情戏啊!明明是莹净流澈的天然风物,愣是写出一腔子《演员的诞生》的味道,那撕扯,那冲突,欧阳娜娜来了,王俊凯来了,郑爽也来了!
从人到物,似乎也多了几许呆萌
把事物写成人,无疑会增添事物的灵性,令其形象鲜活。而把人写成事物,物化其一点,看似降低了人的维度,有时竟能在语境的对比中形成一种意料之外的呆萌。
王安忆《命运交响曲》里写,“会客室里没有一个人是我熟悉的,于是我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等人认领。”
若换做其他人未写,很有可能会写成“会客室里没有一个人是我熟悉的,于是我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等着有人认出我,接待我。”这样的表述毫无特色,又显得哕唆,王安忆巧妙地在文末用出“认领”一词,将文中的“我”进行了拟物处理,这突如其来的“降维打击”,再结合前文“呆呆地”语境铺垫,那没人熟悉、当场物化的“我”,竟横生出一股萌萌的囧意,整个句子浑然漂亮起来。
我想,只要以多情的心体察人间万物,平日仔细观察,反复推敲你的词汇,你一定能书写出令人惊艳的比拟句,一定可以拥有马良的神笔,令文章活色生香,龙腾虎跃。最后,笔者还是想用自己曾写给一个姑娘的充满比拟色彩的小情诗未为本篇结题:
时光是你送我的盆栽植物
你来时盛开
走后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