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歌
反复述说,脑海里尽是余韵
如果你想向朋友描述你喜欢的一个女孩,并令他感到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你该怎么说?或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运用排比句:
“她有椰子汁一般白嫩的肌肤,黑葡萄一般透明的眼眸,水蜜桃一般的腮颊,橘子瓣一般饱满的双唇,石榴籽一般晶莹的牙齿,笑起来甜甜的……”
朋友瞬间便知道了:那女孩一定生有一张水果拼盘般的脸庞,看上去很好吃。
老话说得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将结构、语气相关或相近的词组、句子、段落,三次以上重复使用的修辞方式就是排比。写作时遇到需要重点强调段落,随手甩出一段漂亮的排比句,立刻能让文章增色,字句生香。对经典排比句背诵,需要时信手拈来几句,朱唇点绛、峨眉浅画,一准能令文章秀色撩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
这样好的文字,通过相似句式、语气的排布,画面感十足,让人在阅读时浮想联翩,时隔多年依然能大段背诵,足见排比修辞在行文中的重要性。
作家冯唐说,有一次喝醉了,脑壳里沸腾杂乱,如同重庆火锅,他抓起笔,在纸上胡乱地写了几笔,第二天酒醒后发现,竟然是一首排比句式的三行情诗: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我认为这是冯唐写过得最好的诗,干净利落,又让人回味无穷:从“春水初生”到“春林初盛”,作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按照时间轴排布的观察视角:春天到来,首先大地回暖,河流才能解冻流淌。接着,林中的草木渐渐茂盛起来。而“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尾句,一下将文字的意境拔高,让人间芳菲草木、山川河流与作者思念的人关联起来,这样跳跃式的收笔,撩人心弦,以万物有灵且美衬托心上人的美好,夸得不露痕迹又出人意表。
回头再看全诗意象的选用,似乎又是作者在隐隐地思忆着心上人的面容:春水仿佛是她多情的眼眸,春林是长发飘飘和摇曳生姿身姿,而十里春风正是她无与伦比的和雅神韵。
精致的排比绝非简单的并列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排比句呢?
首先,用变换角度、转移距离、动静结合的方式构架你的排比句,可以提高行文表意的效率,烘托整体氛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排比句,以最精简的形容词展现色彩或形态,行文简洁,近平白描,然而传达的意味却颇为丰富。默默诵念,我们仿佛在鲁迅先生的亲手指引下,移动目光,逐次观察,由远及近,由静至动地感受着百草园的灵秀之美,不知不觉中也体察到鲁迅先生对自然生活的心驰神往。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湘西散记》
用事物的“意象”未布置句子的韵律与韵味,是用好排比修辞另一重要原则。意象是什么7意象是人们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比如:雪花是圣洁、清凉的;太阳是光明、炽热的等等。
沈從文先生这段满含深情的文字,流传至广,其实并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从走过许多桥,到看过许多云,再到喝过许多酒,一路写得轻盈利落,颇有韵律之美,仿佛一帧一帧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律动,以“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定格,却衍生出幽思绵延的韵味。
这韵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桥、云、酒”的意象排布,桥的意象是牢固沉重的,而云是灵动飘逸的,酒是芳香浓郁,况味无穷的。这样的排布,由实到虚,笔触越来越轻灵,越来越隽永,极好的为尾句的升华做了铺垫,读来诗意盎然。
若将原文修改为“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看过许多次数的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这样的句子便生出一种头轻脚重的下坠之感,而桥的意象将画面忽然锤实,也将削弱阅读时的想象空间。
想来中国文字真是神奇,有时行文,不必多加形容修饰,只消将一些潜在情感倾向的词汇展开排比,就能美化语感、激发诗意。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不是形式上的排比句,而是韵律上的排比修辞,全篇运用白描手法,在意象绵连中展开视角,渲染情思,对“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直接书陈,层层铺垫。当这些词汇从四野八方汇聚到你的眼前,组成意象矩阵时,忽然便形成强烈的情绪冲击,以“断肠人在天涯”结句破题,游子异乡漂泊的羁旅之思也便扑面袭来了。
好的排比句就像一套技艺精湛的美妆术,可瞬间令你的文章光彩照人,顾盼神飞。在需要细节描写、极致渲染和情感喷薄而出时,请一定不要忘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