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考古学家眼里,是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在文学家眼里,是演绎爱恨情仇的灵感来源;在文物摄影师眼里,是“不会说话”,但可以通过镜头进行交流,呈现视觉美感与艺术信息的景物“模特”。
文物摄影师们拍摄华贵的金银器、温润的瓷器,也拍剔透的玉器、庄严的佛像。生动的手势、优美的曲线、细腻的纹理……在摄影师们的镜头里,无名工匠、艺术大家留在衣饰、釉料、纹样上的心思,都见证着中华文化灿烂的过往。
文明的美是永恒的,最能抚慰人心。但有时候,文明的美又是脆弱的。无论时代的节奏和审美如何改变跳跃,文物都是人类文明最好的栖息地之一。文物摄影师用镜头,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冰冷的文物走出深帏,以一种美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在镜头中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
Q=小初 A=張冰
Q:拍摄文物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A:为保证安全,文物是不能拿到外面的摄影棚拍摄的,摄影师要带摄影工具去文物所在单位拍摄,所以要清楚所拍文物种类、尺寸、材质等信息,以便形成对应的拍摄方案,同时准备好相应的灯光、镜头、背景、辅助器材等。拍文物与拍人像、风景都不一样,拍摄文物,我们会把个人偏好归零,尊重文物,让文物自己说话。
Q:文物拍摄不同于静物拍摄的难点在哪里呢?
A:文物摄影首先要保证文物的安全。文物的珍贵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拍摄过程要慎之又慎,不能有任何闪失。静物摄影为了表现创作意图,可以根据创意需要设计各种场景和复杂的灯光效果。但文物摄影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有时需要牺牲一些创意设计,因为文物摄影不但要准确还原文物的形状、颜色、质地,还要表现出有年代感的包浆、制作工痕、结构等,这些都和普通静物摄影不同。
Q:除了具备摄影知识外,文物摄影师还应该具备哪些技能点?
A:文物种类很多,大到建筑、石雕、家具,小到米雕、首饰,差别甚大,除了基本的摄影知识外,文物摄影师还应该具备一些历史知识、工艺美术知识,以及了解器物制作工艺及过程等。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在拍摄时才知道它的特色及重点是什么,更了解如何突出所拍文物的美。
以瓷器为例,不同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温度、环境、上釉方法等都不同,器物本身款识、釉料、画工等特征也会影响瓷器最终的呈现效果,摄影师如果不了解这些文物信息,就无法很好地呈现其美感。另外,摄影师能自己制作一些拍摄的辅助道具也是加分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Q: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有哪些呢?
A:很多文物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展示,只能“委屈”地藏身在保管库里,我们将它们拍摄成图片,印刷成图册或者做成海报,通过多种传播形式让更多观众能够看到它、了解它,同时也能够给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的专家学者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参与到传播历史文化的其中一环,这是让人很有成就感的。
同时,我们拍摄的图片往往也能帮助文物工作者得到意外收获。有一次我们在殷墟拍摄龟甲,其中的一个局部特写在屏幕上被放大,文物专家们经过多次仔细辨认后,在其中新发现一个汉字,因为这个字的纹理和甲骨本身的纹路非常接近,初看不起眼,但我们拍摄所用的相机镜头分辨率很高,经过放大处理之后,就被专家们看到了,甲骨文考古中,多识别出一个汉字,这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特别有意义。
Q:进行文物拍摄,除了保障文物安全性,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A:不同类别的文物拍摄,是会有一些具体要求。例如书画、丝制品、纺织品、农作物、动植物、化石等文物,要求恒温恒湿,那么我们就会到指定的环境中进行拍摄。拍摄圆形文物和瓷器会在拍摄台两侧设置泡沫的防滚动装置。
在背景选择上,一般会选择“黑白灰”等无彩色背景,彩色会干扰文物信息,颜色会映衬到文物上,导致颜色上的偏差。摄影师在拍摄时都会穿黑色的服装,因为拍摄瓷器或金属器皿,如果穿浅色服装或颜色鲜艳的服装,会把服装的颜色映射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