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999年开始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仔细解读上述目标,我们明晰地发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更应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将“人文性功能”置于首位,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目标渗透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就应该用高瞻远瞩的视野跳出语文教材的狭隘窠臼,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教学资源,注重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育出将来自己既有快乐幸福的生活能力,又能为社会文明的进步竭尽所能地贡献自己力量的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公民。
顺应教改潮流,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湖南科技大学的李山林教授也在他的《语文课程研究》中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做了系统的分析。他“呼吁并提请人们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育、实践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育,从而给语文教育的研究找到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给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大多围绕着应试,把它看成是一种工具训练的技艺之学,削弱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使语文课程出现了人文性功能的缺失。虽然,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要求,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却缺乏明确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大都忽视了借助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阻碍了学生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获得。课堂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灌输式,层层剥皮的分析法,导致中学生普遍厌恶语文教材,迷恋网络媒体和球星影星,沉湎于不健康的校园小说、魔幻小说等,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学习责任感更是严重缺失,缺少积极认真学习的精神动力。
反观国外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研究现状,不少国家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国家,其母语教育走的是“加强基础和文学教育”的道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美国影响巨大。法国一直是两种教育思想,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思想,重视引导学生直接接触人类文化遗传,比如: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另一种是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主张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个人的经验。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教育史》)英国的母语教科书选文强调“典型性”、“文学性”、“生活化”、“丰富性”,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使得学生非常感兴趣。教科书中的选文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日本,语文教学一直坚持着“语言教育的立场”,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也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人性的培养。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要求教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丰富人性,培养学生们顽强勇敢的意志;有助于全面看待人际关系、社会和自然等,加深对事物的思考……”所以,日本母语教科书的内容是培养一个独立思考、人性丰富、人格健全的个体。
其实,在我国的古代,还是非常重视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的。中国近代的朱熹曾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九》)从此类论述中,可以体悟古人是如何把语言同人性、天道、事理联结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学者对于汉语的人文性,也多有创见。80年代后期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探索和争鸣,论争双方都为如何理解汉语的人文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当今在中国语文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曾这样说:“汉语文教育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培育出一代代道德文章彪炳千秋的文人学子,哺育出千千万万的美诗佳文,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今日的语文教育对汉语文的人文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感到陌生。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 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曾任苏州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的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校长做了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高万祥在他的《高万祥与人文教育》中说道:“应试教育高分的背后掩盖着严重的人文缺失。因此,我努力践行大语文人文教育,以‘经典阅读和‘生活化作文为两个轮子,积极行走在人文语文的教改道路上……”“日记写作”、“聆听窗外声音”、“影视欣赏”、“校本阅读”等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构建,就是他践行这种语文教育理念的代表性行动。可是高万祥的语文人文教育实践研究,没有重视对语文教材的人文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外延内容的开发和拓展。
由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度过的,还严重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材还是最主要的课堂学习材料,所以,重视对语文教材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是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大有裨益的教科研创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顺应而出,特别凸显了人文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古今中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名家和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名篇。“名家”,包括教材中选文的作者和选文中的主人公;“名篇”,包括选文出处作品、名家的其它代表作、教材中推荐阅读的名著等人文性教育教学资源。著名散文家王开岭在他的《精神自治》中说道:“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能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在精神和品格上都是超凡脱俗的。无论哲学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你都会发现一共征:他们的生命关怀力、精神能量大得惊人!除学术成就或艺术贡献,凡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性、日常性问题,他们很少缺席。其精神之浩瀚、视野之辽阔、生命行为之丰富、人格之璀璨与专业成就成正比的。” 所以读名人、寫名人,是让学生升华自己思想境界,培养高远人生理想的最佳语文教育途径。而读经典名著对学生丰富的阅读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通过对这些重要的人文性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外延内容进行利用、开发、拓展,来构建和实施语文人文选修课,定会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实践学科育人的教育理论,填补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人文素养的缺失,拓展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
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名家名篇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课题研究做得较多,比如:河北黄骅滕英莲的《浅谈如何教学名家名篇》、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冯颖艳的《名家名篇:拓展精神生命的空间》、江苏宝应朱玉霞的《浅谈苏教版高年级名家名篇的教学策略》、江苏苏州东中市慧兰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材定位与教学策略》、江苏盐城亭湖区孙曼曼的《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材定位与教学策略》等等。但这些研究还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严重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对名家名篇丰富的外延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并且利用的仅是课堂时间。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课余广泛阅读的兴趣。
根据以上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基于语文教材名家名篇的拓展性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还处于非常苍白薄弱的状况。一方面,由于上级领导要成绩、家长要分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语文教师们大都无心、无暇也无力去对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光应付一场场铺天盖地的考试就心力交瘁了。语文课堂的常态是,对教材中的考试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灌输,层层剥皮的分析,题海战术的轰炸。教材人文性的解读沦为了“说空话、唱高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两张皮”。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是语文教师缺少“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狭隘地认为只要能给学生一个高分就是好老师了。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最令人悲哀的教学现状。
“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关键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他说的这样一番话更应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一个教师,如果教育思想正确,只要认真钻研、磨练,功底就会由浅入深,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以及其他教学艺术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就会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能手和高手;但如果一个教师存在着错误的教育思想而又拒绝转变,那他就可能永远掌握不了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更谈不上提高其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了。尽管他主观上也想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教好,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望,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也只能一直‘受罪下去……”
所以,我们老师一厢情愿认为的能给学生高分的所谓“好课”,可能恰恰就是让学生感到“受罪”的“差课”。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即使面临着再大的压力和困难,也要坚守着教育的良知和责任,本着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本着“为国育人”的高远理想,齐心协力,最终培养出“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閱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所以,重视对教材名家名篇拓展性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不论是从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出发“为国育人”,还是从“培养真正的人”考虑,都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也是非常远瞻和前沿的。
(注:此论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语文教材名家名篇的人文选修课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E-b/2015/19,主持人:沈虹 宋成伟)
沈虹,江苏徐州铜山清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