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提高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得把文言选文“吃透”。吃透文言阅读的选文,就是在一定的文言题练习之后,要再对问题进行变通,引导同学对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和精细化的阅读,最大程度地发挥选文的作用。
一、搜集常用词语,扩充文言词汇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试卷中的一项必考题,而文言文考题涉及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选文的文本阅读不透彻,文章还没有读好,就先看问题,从问题入手读文,把完整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为问题而读,问题做完了文章就丢了。在平时文言文选文练习中,教师和学生如果肤浅地一篇一篇地做试题,就不如围绕几篇精细化地去做,把有限的做好。
如,戴名世《先世遗事记》一文有实词解释题四项,考查的是“视事”、“吾侪”“摄”“罹”四个词语;除此之外其他还有许多词语也可以设题,如“余家世孝弟力田”的“力田”,“尤多隐德”的“隐德”,“时太守有羸疾”的“羸疾”,“居数年”“居无何”的“居”,“狱吏见而艳之”的“艳”,“余大父为余言先世遗事多类此”的“大父”等等。这些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有的在《<史记>选读》选修教材中多次出现。积累这些词语,有利于快速、准确地阅读文言,扩充自己的文言储备、丰富文言词汇量。
其实,很多传统文化就藏在文言文的选文中,比如“大父”。语文教师要引导同学们从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开始,自觉去搜集、归纳,理解、吸收,重视文言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更好的阅读文言文。
二、变换翻译选句,检验阅读能力
翻译是检验文言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很多学生翻译时没有语境意识,没有追溯想法,解题时只是看选句,从选句的字面来进行翻译。这样的结果不但学生翻译起来容易失去方向,而且会“错”象百出。语文教师在平时文言讲练要用好文言选文,用好文言语料。语文教师在对试题给出的两三个句子完成翻译之后,评讲时要经常换用文言选文中其他的语句给同学们翻译,这样能更好提高同学的文言翻译能力,强化他们翻译时的语境意识。
如,《先世遗事记》一文的翻译题选用了三个句子:“事皆属府君治,吏慑服,不敢欺谩”、“即归,与其妻子潜捆载而去之邻邑”与“念与主人有故,惟怜而活之,敢以请”。那么,语文教师在评讲时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答案,并据评分标准请大家打分。此外,再选了几句,如:“居乡好赈恤贫乏,乡老大夫莫不加敬焉”、“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向不从余言,则汝今日者且不知乞怜于谁氏之门也”。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及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翻译。这样不仅逐步加深提高了学生对选文理解和翻译能力,同时也强化他们翻译时的语境意识。
三、联系现实社会,促进思想认识
文言文里的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高考选用什么样的文本内容是有其思想教育的考量的。多年来,叙事类的文本,都是选用的正面人物;论述类的也注重古代人物言论对现代人的积极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注重古文化在现今社会继续发挥其“正能量”。文言文练习结束之后,并不是阅读、教学的结束。不妨把应试阶段阅读的信息利用起来,更好地进入鉴赏吸收的阶段,为写作储备资源,培养能力。
如,谈《先世遗事记》阅读感受时,很对同学对南居府君批评面峰府君“今汝不自立,而欲取非义以长其骄”的话很有感触,感受到自立、不取不义之财的人生信条。还有同学对农人掘地得白金的质疑:“当时农人挖到金玉宝器,可以自己所有,而现在好像都是归国家所有,比如前段时间报道百姓地下挖出乌木价值千万,终归国家所有的事,感觉社会退步了。”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农人‘不敢匿,以告主人,表明当时并不是谁发现、谁挖掘就归谁所有,也是要上报的。同时,私有并不就代表国家、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的;农人得到意外之财,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公有与私有在其次,关键是表明人要自立,不要寄希望于横财。”
交谈感受,既是对文本的再认识,也是思维的扩散,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开拓视野,多角度思维,为写作的素材积累和深刻立意提供帮助,为个人的素养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四个核心关键词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言的阅读进行拓展,作精细化训练,不但契合了核心素養的四个方面,而且在实践中也证明,对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甚至应用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钱美凤,江苏海安县曲塘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