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交往、信息传递、表达感情等方面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人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对于语文学习也应该予以更多地关注。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叶圣陶先生曾对语言能力的实用性和交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能写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学生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目的是学习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有兴趣的话变成文字,就必须使各个训练环节相互配合、和谐相融,整个程序生存并良性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要结合语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读、察、说、仿”的相关工作,来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广泛阅读,汲取营养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读书是积累素材非常好的途径,所以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说阅读和生活实际经历对于一个人积累的重要价值。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书籍。这些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小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帮助其客观认识世界。从客观上讲,学生习作仅仅有对于生活的经历和感知是不够的,因为总有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觉得一肚子话就是说不出来,这是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匮乏导致的,这就需要培养语言表达的技巧。为了帮助学生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在每学完一篇文章后,就要及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课外读物,发动学生从自己手中的材料中寻找与所学的文章类似的习作。摘抄、积累、交流。使其通过阅读,把握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大量的课外延伸,来对学生知识进行必要的充实,这样还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也能够陶冶情操、增加学生的见识。所以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二、勤于观察,丰富积累
真正感动读者的作文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感知,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对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的经历中去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据此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或者写随笔的好习惯,让学生从细节着手来锻炼自己的写作,可以小到自我、自家,再到街道、邻舍、学校,大到社会、自然。课外读物、电视、网络、实践等都应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载体,以此来广闻博览,扩大生活范围,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无字处读书”,加深对生活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融情于理,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作文才真实、贴切,才会充满生活的味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暢所欲言,拓展思路
每个人的观察所悟,生活中的认识可能因为观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性别或者人生经历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会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说出来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开启思路,捕捉瞬息闪现的灵感,使思路更宽阔,想象更丰富,记叙更详实,细节刻画更细腻。
四、善于模仿,掌握技巧
学生要掌握写作技巧,写好作文,每课一练,每单元一练,这些小环节不能忽视。这恰恰是对优秀句、段、文的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学写个性作文的技巧和手段。它绝不是简单的“克隆”与“拷贝”,更不是抄袭。利用模仿可以强化学生作文的训练,使其做到相同的内容多样化,不同内容序列化,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模仿中学生便会逐渐明确作文内涵和掌握作文的技巧。每课一练,是初步的模仿,目的是教会学生随意模仿,对文章的一点做“画瓢”,初步感悟作文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多篇、多点进行综合模仿,进而教会学生有意模仿。从作文联想到模仿点,而后加入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并尝试创新。随着模仿的积累,作文技巧愈来愈熟练,作文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要置身其中,积极参与、耐心引导,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对学生启发、诱导,时刻把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恰当的引导,发挥主导者的角色,教师巧妙地把“读、察、说、仿”四环紧紧扣在一起,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从而有效熟练的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谭延臣,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淄河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