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对小说可谓独有情钟,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小说占了大头:2014年考名著的结尾《安娜之死》,2015年考王安忆的小说《比邻而居》,2016年考沈从文的小说《会明》,2017考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受此影响,小说阅读也就成了阅读复习的重点。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小说复习教学的时候,常常发现阅读复习收效甚微,其实,不仅仅是阅读复习,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得分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不是我们教师教给他们的所谓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思路。
阅读的复习有一个误区,到了高三,复习直接搞题海战术,学生是直奔题目而去,匆匆看完文本就直接做题,教师也是直奔题目而去,就答案讲题,讲的多的是答题的模式规范等等。这种复习的模式导致师生都会忽视对文本的梳理解读,师生都很辛苦,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在江苏高考淡化技巧,注重能力的大趋势下,这种复习的方式自然效益低下不能获取高分。
因此,在小说阅读复习过程中,带领并教会学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其重要。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一些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被摒弃了。尤其在一些阅读公开课、展示课的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层次,再也看不到师生共同讨论段落大意了。似乎这些传统的阅读手段已经登不了大雅之堂了。其实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根据文意分段,将文本化整为零,弄清楚文章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理清文本思路,就可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质量,再长的文章学生也有阅读的抓手和路径。在高三小说阅读复习中,教师要重拾传统而有效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以有效的文本解读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以小说阅读《梨花箱》为例。阅读考查设计的三个问题如下: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3.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要回答以上问题,教师须得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给文本标上小节号,再根据事情发展脉络分层并概括出层意:1.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断了腿,医生给奶奶的腿判了死刑。2.奶奶回家后的种种反常表现。3.父亲发现奶奶的精神头越来越差,请金先生看病,但没什么结果,决定带奶奶到镇里去看病,却发现奶奶死了。4.出丧回来,父亲发现奶奶的梨花箱里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在此阅读的基础上,我们着重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角度再读文本,就会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不难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点。为了不连累儿女,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至此,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特征就明确了。但小说的主旨是否仅限于此呢?我们可以追问学生,奶奶为什么选择死亡?她有其他选择吗?让学生再读文本,引导学生根据细节描写来深入思考。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子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既表现对奶奶深沉的爱,也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这样,学生就完全读懂了文本。考查的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明确小说的情节构思,把握作品的脉络线索情节是小说阅读的重要步骤。教师带领学生鑒赏和解读小说时,要注意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明确小说的情节构思,把握小说的脉络线索,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紧扣小说中的重要场面和重要事件,思考分析这些情节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层并概括层意是传统的有效阅读的方法。新课改以来,各种教育思想和流派都推陈出新,求新求异求热闹的同时却往往忘记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和基本阅读技能,从而造成学生文本精读能力的缺失。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师做了很多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分层并概括层意绝不是雕虫小技,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做好这个基本工作。
陈俊,江苏扬州市瓜洲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