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英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就是鲜花,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是阳光、雨露。语文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评价的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评价的指向要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的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评价语言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41
鲜花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中才会变得更美。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就是鲜花,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是阳光、雨露。语文课堂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评价,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那该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呢?
一、 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课堂评价的方式应采用口语评价和体态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态语是指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语言因素。它在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有声语言作用于人的听觉,体态语作用于人的视觉。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将体态语和口头语言相结合,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我指名一个女生读3-5自然段。她读得声情并茂,特别是老虎和狐狸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我不禁向她伸出大拇指:“你读得真是太好了!”同伴们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眼神。看得出,她的脸上也写满了自豪。我又问她:“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呢?”她骄傲地说:“我是跟光盘里的阿姨学的。”不用我多说什么,其他的学生回家后肯定也会跟着光盘朗读。这样何愁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提高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以及态度上的反应。积极的情感是儿童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恰当的时间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语评价结合起来,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获取知识。如,教师或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或轻拍学生肩膀,或向学生竖起大拇指,都是对学生表现的高度肯定。这些自然得体、轻松而又简明的手势再加上教师真诚的语言,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带着愉快的感情去学习。
二、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以往的课堂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感受,要求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评价。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选择师生之间的互听互评,也可以选择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评价。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要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终于”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提问:“如果你就是这只乌鸦,你会想到用什么办法喝瓶子里的水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我会找一根吸管。”我又问:“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吗?”立刻有人反驳:“不行,到哪儿去找吸管啊?再说,有了吸管,乌鸦也不会吸啊。”又有学生举手:“我会用嘴巴在瓶子旁边啄一个小坑,再用翅膀把瓶子推倒,让水流进小坑里。这样我就可以喝到水了。”“可是那样水都被泥土吸光了,而且瓶子里的水本来就不多。”……在孩子们一次次的讨论评价后,我总结:“乌鸦也像你们一样,想了好多的办法,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才想到了那个衔石子的办法。可见,乌鸦喝到水多不容易啊,这就叫“终于”。这真是一只——”学生立刻齐答道:“聪明的乌鸦。”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教师的一元评价转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灯,发挥好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如果能合理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评价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与孩子的交流必须是真诚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我们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真情实意的,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的,就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我们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四、评价的指向要明确
很多教师的课堂评价语都存在模糊性,空泛、笼统,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中分清是非、明确方向、领悟方法。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很好”“你真棒”“回答得不错,还有吗?”等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殊不知,评价一旦形成公式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就会随之逐渐减弱、消退,造成课堂的疲惫。因此,教师优化课堂评价语,使评价语言明确清晰,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渴望受到教师的及时鼓励、表扬,精彩的教学评价语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孩子,能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