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让阅读浸润学生的心田

让阅读浸润学生的心田

林冬玉

[摘 要]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重视单篇课文的教学,而轻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在教学中,我们要课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中提高阅读速度、课后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期待;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27-02

当今社会浮躁、功利的风气促使人们追求快餐文化,导致知识文化营养不良。一些有识之士奋臂疾呼:全民阅读风气不兴,阅读质量普遍下降,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即将到来,孩子们怎么办?在这样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阅读,以塑造学生的精神生命,并特别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少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只偏重于单篇课文的精读。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非常有必要。下面就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一、读前:激发阅读兴趣,诱发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的阅读才能顺利地进行。

(一)从封面入手

儿童书籍大都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特别是封面插图,更是夺人眼球。教师可利用Claroline等网络学习平台,将封面插图及电子书整合成网络课程,让孩子利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浏览,这样孩子就会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在指导学生阅读《外公是棵樱桃树》这本书时,我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遮罩功能,出示封面上的那棵樱桃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难道是这棵树?”再出示樹下坐着的外公和“我”,引导学生说说爷孙俩在说什么,这棵樱桃树和他们之间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关系; 最后引出故事的题目——《外公是棵樱桃树》,以此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从题目入手

作品的题目往往就是作品的精华所在,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从作品的题目入手,开门见山,可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如,在推荐阅读《桥下一家人》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桥下这一家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住在桥下?这桥下是他们永远的住所吗?”在阅读《偷莎士比亚的贼》时,可以提示学生:“这个贼是谁?他为什么要当贼?最后,这个‘贼竟然成为莎士比亚剧团的一名演员,与莎士比亚先生同台演出,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接见。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随之形成。

(三)从作者入手

每个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打动读者,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的“粉丝”。如,读到曹文轩的作品,我们可向学生介绍作者和他的唯美小说,如《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这些小说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回味无穷。我们可让学生认识作家杨红樱及她的校园小说。学生对《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以及“笑猫日记”系列等书爱不释手。这些书道出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沈石溪独特的人文情怀,理解他的动物小说。学生对他的动物小说充满期待,自然而然地开展阅读,走进大自然,了解和人类和谐相处的动物朋友。

二、读中: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

“一目十行”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阅读能力惊人。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怎样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学会浏览,提高速度

整本书的阅读量与一篇课文的量是不同的,因此阅读整本书我们不提倡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至少要一行一行地读,最好能达到“一目十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学会浏览。因为,只有学会浏览,才能提高速度。如,在阅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时,让学生试一试用这样的方法阅读第一章:把手指放在每页书中间,然后不停地向下移动,要集中注意力,眼睛随着手指走,扫描指尖左右的文字;读完后回想所读的主要内容,提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最后,再用这样的方法读其他的内容,并不断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降低要求,培养能力

学生在阅读的初始阶段,肯定会遇到不少生字新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读准每个字、每个词,并且理解透它们意思,那就要不断地查字典、词典,连贯顺畅的阅读活动就会被不断地打扰。三番五次下来,再浓厚的兴趣也会被破坏。因此,在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后,如果遇到绊脚石,我就鼓励学生猜,领会大致意思即可;确实猜不出来,就联系前后文推测,只要能意会即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应不以识记为目的。反思课堂阅读教学,我们总是让学生带着一大堆的任务进行阅读,比如背诵精彩段落、写读后感等。这样,学生兴趣索然,阅读的情感不再愉悦,再浓厚的兴趣也会消磨殆尽,更别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提倡无功利性阅读,让学生轻装上阵。也许,目前他达不到在作文中运用优美语言的要求,但久而久之,只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他身上的文化底蕴就会在作文中显示出来。坚持下来,不仅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同时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后:展示阅读成果,形成阅读习惯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后,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读书成果。这样,既是对学生潜心阅读的鼓励,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收获与同伴分享读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成果展示,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阅读成为习惯。

(一)精彩故事交流会

当同伴正好读过同一本书时,他们就会有共同的话题,互相分享读书心得:“你喜不喜欢谁(主人公)……”“不喜欢。”“为什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交流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展开,他们讨论的热情被点燃。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学生的读书感悟。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节阅读课,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平台,就会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

(二)精彩图书推荐会

“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学生家里大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并借给其他同学阅读,是非常值得推行的。在课余时间,学生可登录Claroline平台拍照上传,向同伴推荐自己珍藏的好书;在课堂上,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创设机会让学生向同伴推荐自己读过的相关读物。如,在学习“爱”的主题单元时,喜欢读书的学生就会向同伴推荐自己阅读过《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在学习“动物”主题单元时,推荐《象母怨》《狼王梦》《保姆蟒》等。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Claroline平台,组织“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让学生在平台上交流读书心得、进行知识问答、投票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等,促进学生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

语文学习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阅读整本书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安静地翻开书本,时刻浸润在知识的甘泉中,在字里行间闻到生命的芬芳,成为有文化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责编 韦 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332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