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
[摘 要]教材编者常常在文本中配上相应的插图,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运用插图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本,切实为学生品味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插图,教师要把握出示的时机、尊重文本的语言、契合文本的意境,要避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教材插图;把握时机;尊重文本;契合文境;关注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4-01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对鲜活直观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教材编者常常在文本中配上相应的插图,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很多教师由于认知的偏差,使得插图的运用与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把握时机,插图运用要避免先入为主
课文插图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有趣,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笔者认为,展示文本插图,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但要建立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莫高窟》时,教师进行这样的导入:“我国的莫高窟举世闻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它迷人的魅力吧!”接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将多幅精美的莫高窟图片全盘托出,让学生先睹为快。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一个自由想象的过程,他们会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本场景,并享受着这一过程。一旦将插图呈现给学生,就会严重禁锢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尊重文本,插图运用要避免本末倒置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语言,一切内容的研制与策略的选择都必须要回到语言的本位上来。因此,对插图的运用教师要慎之又慎,要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感知、运用为目的,切忌将图片异化为教学的主体,喧宾夺主。
课文《九寨沟》文质兼备,是不可多得的语言训练材料。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品味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在教学第三小节中,教师进行这样的处理:“九寨沟美在哪里?你喜欢什么景色?”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即教师出示图文并茂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色彩鲜艳的美景所吸引,致使他们无心去品读语言、体悟语言的精美。只有图片出示的时机恰当,才能有助用学生细心揣摩、品味、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将这些文字有效内化吸收。
三、契合文境,插图运用要避免东拉西扯
在教学中,图片的补充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激活呆板的文字,将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但图片要与文境相符,否则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尴尬。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教师在讲到“春天到了……引来一只只蜜蜂”时,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体悟孩子的懂事、勤劳以及父子之间的情感。这时,教师出示一张争奇斗艳的“百花图”,让学生感受。这张图虽然很美,但與文境不符,反而拉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图片运用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以切合主题为宗旨。在面对丰富的图片资源时,教师要具备鉴别和斟酌的能力,筛选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真正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四、关注语言,插图运用要避免越俎代庖
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插图并不是万能的。阅读教学决不能一遇到障碍就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失去与文本文字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分析 “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哪些困难?”时,教师为了让学明白“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直接出示了示意图。学生借助鲜活的图片一看便知,表面上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但笔者以为,即使是文中对“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讲得再具体,学生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切不可以一张图片来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失去感悟文字的基础。直观地看图片,不仅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阻碍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提升的过程。
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词句、分析文本、理解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解读文字,对文字描述的内容逐渐明朗,此时通过图片进行证明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所学知识,又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总而言之,图片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相得益彰,用得不好就两败俱伤。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运用插图要切实为学生品味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