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举一纲而万目张

举一纲而万目张

鲁小萍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目前的阅读课堂存在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缺少关联和过于肤浅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题目、关键句子、写作背景、文本语言和文章内容等设计主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达到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培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2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学生的生命”。“举一纲而万目张”,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寻找一个能进入文章内部的“总绳”,即主干问题,借助其引领课堂教学。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现象追踪

目前的语文课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热热闹闹的“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泛解析”,甚至是轰轰烈烈的“花架子”。很多教师为了走完自己的教学流程,出现穷追不舍的习惯性提问、毫无章法的随意性提问、浮光掠影的表面性提问等不良现象,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差强人意了。

(一)你方唱罢我登场——问题设计过于零碎

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星星的孩子》时,这样提问学生。

师:数星星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生:叫张衡。

师:张衡是什么朝代的人?

生:汉朝人。

师:他长大以后成了什么?

生:天文学家。

师:为什么呢?

……

一节课的大小问题能达60余个。

这些问题设计太过简单、零碎,一个接一个,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不停应答。随意的连问缺乏思考价值,导致课堂教学结构的碎片化和无序化,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行走,难以获得有序、整体、深刻的理解。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设计缺少关联

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的第二课时安排了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三次对话中哈默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一样是“狼吞虎咽”,年轻人和逃难的人不同之处在哪里?

3.阅读“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谈谈“中国式尊严”是怎样的。

4.说说能体现人物尊严的故事、古诗、名言等。

教师的本意想深入挖掘“尊严”的内涵,可惜设计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关联、缺乏全局观,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东一锤子,西一榔头”,问题的衔接也不自然,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蜻蜓点水水无痕——问题设计较为肤浅

很多教师在家常课上,提问比较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没有潜入文本研究,而在课堂上狂抛问题。“是不是” “好不好”之类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让学生应接不暇。

教师始终做表面文章,问题设置不够精炼、缺少梯度。这种提问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无法深入,总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学生只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这种不经思考、条件反射式的回答,结果必然是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策略追寻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主问题”使教学环节变得简洁而流畅。“主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对课堂教学中成串的“连问”、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随意的“追问”而言,“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意义如课标所说,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笔者认为,“主问题”设计,可以这样寻找切入点。

(一) 小题大作,于平淡无奇中设疑 ——抓文章的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再现。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旨,有的暗藏玄机、意蕴深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教学时,若抓住题目来设计主干问题,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可根据题目提问:“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阅读全文,回答问题,既概括了文章内容,也明晰了全文的篇章结构。

(二)寻章摘句,选显山露水处挖掘 ——找点睛的文句

一篇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不同的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主次之分。有些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点睛处,就找到了突破口。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文,便可抓住第三自然段的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来教学。这个句子,简要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备课时,我抓住这个句子分以下幾步展开教学:一是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二是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这样抓住一句话来教,就把全文联结成一体,就如同用一条丝线串联起了无数的珍珠。

(三)知人论世,伴作者生平事渗透——借写作的背景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若要理解诗文的内容,就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态和写作动机。这就是“知人论世”。

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七步诗》,可引出这样的故事。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做诗一首,如果做不到就将他处死。话音未落,曹植应声说出六句诗来……曹丕听后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也没有办法治曹植的罪。

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这一首扭转曹植命运的诗歌,看看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它为什么打消了曹丕处死曹植的念头。

在介绍背景之后自然带出主干问题,课堂教学顺理成章。

(四)学文立人,借情感共鸣点生发——品文本的语言

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细品文本的语言,联系生活经验揣摩文字并吸收内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字里行间流露了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感跌宕起伏。因此,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感情?请找一处,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抓住文本,紧扣语言,着眼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调动了学生经验,使学生的心海泛起了情感的涟漪。

(五)追本溯源,在文本源头处导引——理解文章的内容

新课标倡导我们通过多种视角去理解文本。但是,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依据,因为文本是所有理解的源头活水。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时,我抓住课文内容来设计主干问题。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2.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3.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通过主问题的导引,学生理解了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品质的重要性。

三、曲径通幽花木深——目标追逐

《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主干问题是课堂的主心骨,是连接整个课堂中教师的导引和学生思维的一条主线。

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并不是教师的一种随意行为,而是结合教师的独创性、文本的特殊性和学生能力水平的综合体。它需要足够的教学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对设计的角度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设计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这不但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更需要灵感和创造。文章本身都是希望通过文字、形象来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情感、一种态度,而文字本身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对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面对不同的文本更会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如何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抓住怎样的要点展开,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全面地考虑。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駕驭主问题引导下的阅读教学,还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责编 韦 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337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