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诵读应该成为古典诗词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低段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中段学生在诵读中对比、高段学生在诵读中归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意蕴,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典诗词;想象;对比;归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38-0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继承与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应该成为古典诗词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要保证诵读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对不同学段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真正契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低段:诵读中想象
低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形象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教学古典诗词这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文体时,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这种认知特点,在强化学生诵读的同时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蕴进行必要的延伸,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体悟。如,教学《春晓》时,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诵读环节。
1.示范读。教师通过示范读为学生呈现五言绝句的韵律节奏,并将“晓”“眠”“觉”“啼”等生字读正确,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自由读。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节奏,将古诗读得抑扬顿挫,初步感知古诗独特的格律与音韵。
3.体悟读。让学生读中品析古诗所呈现的春景,了解“晓”“鸟啼”“风雨”“花落”等词的意蕴。
4.想象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由“晓”字想象春天早晨的优美景色,从“鸟啼”想象清晨鸟儿鸣叫的清脆,借助“风雨”想象春天风雨的轻柔之美;最后想象花落满地的情景。想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
在这样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诵读为主线,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节奏、意象、语言的感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率。
二、中段:诵读中对比
进入中段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性思维也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多重诵读,引领学生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辨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明确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时,教师除了在诵读中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感知古诗的意蕴之外,还引导学生将其与前面学过的《望洞庭》进行对比:同样是描写景色的古诗,诗人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就不再是单一的诗篇,而是两首古诗的异同点。在深入对比中,学生逐步意识到:《望洞庭》以“和”为文眼,既有“湖光”与“秋月”相互交融的整体和谐,也有“银盘”与“青螺”的形态和谐,更有“白”与“青”的颜色和谐,整体画面的交融形成一片和谐之美;而《峨眉山月歌》则借助“半轮秋”“影入”“江水流”等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更将诗人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感融入其中,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正是这种对比,使学生探寻了古诗各自的特点,掌握解读古诗的有效策略,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高段:诵读中归纳
进入高段之后,学生已经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因此,在高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反复细读的过程中进行共性归纳,帮助学生实现由一篇向一类古诗的过渡,丰富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咏物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紧扣咏物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于谦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理解石灰和于谦之间的关系,借助“千凿万击”感受于谦的勤奋好学,借助“烈火焚燒”感受于谦的为官要求,借助“粉身碎骨”感受于谦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最后通过“要留清白在人间”来体悟于谦精神的万古长青。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让学生充分整合诗作与拓展资料之间的联系,实现由墨梅向王冕、由竹石向郑燮的过渡。
这样对咏物诗的教学,教师紧扣教材文本,通过多首诗的整合,归纳出学习咏物诗的一般方法,实现了由一首诗向一类诗迁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诵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想象、对比、归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意蕴,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