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预习设置,在教与学的融合中走向高效

预习设置,在教与学的融合中走向高效

陈雄鸣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预习就应成为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教师对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致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调整先后顺序,在教学流程中明确预习任务;强化预习反馈,在预习成果中把握教学起点;关注预习过程,在习得路径中构建课堂框架。

[关键词]预习设置;教与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62-01

就目前的课堂来看,很多教师对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要么停留在读读课文、抄抄词语的机械层面,要么就任由学生自主完成,毫无反馈,致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置预习要求,强化对学生预习效果的反馈,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反馈资料。

一、调整先后顺序,在教学流程中明确预习任务

很多教师对预习存在一个较大的认知误区,将预习要求与任务在教学环节设计之前就提出,不少教师自己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就已经进行了预习。这样的预习仅仅停留在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起到为教学奠基、蓄力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自己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洞察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点、探寻学生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差距,从而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选出可能需要先学生做哪些准备,最后敲定教案的设计过程,提升预习环节的有效性。

例如,《船长》一文描述哈尔威船长在面对灾难之际,沉着指挥,成功营救所有旅客与船员,自己却英勇牺牲了。由于课文的情节与新闻报道《最后的姿势》性质相似,教师则将教学定位于:相同的事件,小说的写法与新闻报道的写法存在着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这种教学思想,教师在预习要求中就提出:认真对比阅读《最后的姿势》与《船长》两篇课文,尝试找出两篇文章在写作内容上有哪些共性之处?这就为课堂教学施行整合理念、推进对比阅读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预习任务的设置是基于自身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教学的整合设计。学生在深入预习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悟,更为课堂教学中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预习反馈,在预习成果中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在以往的生活经历和课外阅读中,他们已经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阅读教学如果忽视学生已经形成的储备经验,随意展开教学,势必会造成很多环节的重复,导致教学行为无效运用。因此,教师要强化预习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程度,从而为科学制订适切的教学起点提供信息支撑。

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关注生字词之外,还向学生提出了“感知结构、概括段意”的预习要求,并尝试结合新闻报道的特征,概括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个性。通过对预习单的检查反馈,学生已经较为准确地感受到文本的整体结构,并对课文“正常上班、实施救援、他人评述、点评总结”的创作思路理解得较为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并没有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文本大意的提炼与段落的划分上,而是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细节的核心语句,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本前提下,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的教学实践聚焦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内容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预习过程,在习得路径中构建课堂框架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预习环节中必然会停留在基础层面,或者形成以偏概全的格局,使得整个教学变得简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思维习惯,并探寻其内在的认知规律,不仅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更要展现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的感受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的”等,从而为生生互动中生成精彩提供支撑。

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这两首古诗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预习单并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两位诗人内心一“悲”一“喜”的巨大反差,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在反馈交流中,学生不仅展现了自己的预习成果,更指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的紧扣诗歌的文字;有的则借助了网络上的评述;有的采访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了解了古诗的内在意蕴……无论学生感知的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学生真正走进了诗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自己形成感知的过程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阅读教学不仅要强化对预习环节的实施关注,还要强化预习成果和习得路径的交流与展示,以便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學起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刘宇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355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