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进
[摘 要]在众多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中,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方。其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解决“没东西写”的问题,更能凭借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涨。疑窦重重、以情激情、出乎意料、重在参与不失为作文情境创设的四条佳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以境激趣;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號]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81-01
案例一(疑窦重重):
特级教师陈震在一堂作文公开课上,先在黑板上写下了“40+40=”的算式。学生们感到非常的诧异与困惑,议论纷纷。这时,陈老师笑着说:“大家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说着,陈老师把一杯40毫升的水和一杯40毫升的酒精混合在一起,奇迹出现了——混合后的溶液在杯中的刻度显示为76毫升。这时,学生的脑袋里再次充满了疑惑。看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陈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答案,并与学生一起演示、讨论。一切完毕后,他才在黑板上写下:记一次成功的实验。至此,学生拨开团团疑云,早已迫不及待地铺纸拔笔了。
教者在设计情境时,要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以“疑”横贯于课堂始末,以“疑”串起学生的兴趣之心、探索之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进而释疑解难,进行探究性学习。陈老师的这堂课至少有三大疑团。疑团一:“40+40=?”;疑团二:杯中刻度显示为何是76;疑团三,何时何地进行作文。如此重重叠叠的疑团,早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其兴趣盎然,更让他们处于“愤俳”的状态中,有一种不吐不快,非写不可的冲动。
案例二(以情激情):
上课铃响后,沈老师健步走上讲台,眉梢嘴角漾满了笑意:“……读了同学们的日记,我非常高兴……”满是称赞,热情灼人,“特别是张同学,记叙了妈妈怎样帮他学英语,写得很具体,很有感情……”学生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张同学,羡慕、赞赏、惊讶……
“张同学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大家想知道吗?”“想!”50多人异口同声。老师笑了:“好,让我们一起来看吧!”接着沈老师请张同学和另一个女同学共同演绎了事情的经过,课堂里充满了欢笑和掌声。
第二节下课时,沈老师收到了几十篇真挚感人,童心跳跃的好文章。个中的原因很简单,沈老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赞语,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张同学的表现更深深地鼓舞了每个学生。教室里一片欢笑,一片兴趣盎然。此时再去作文,难怪学生们乐得连声说:“这好写!这好写!”
学生的情感是复杂的,有积极,也有消极;同时又是不稳定的,易受别人情感的感染,尤其是所亲近、所敬佩的人。因此,在设计情境时,教者应善于以情激情,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催生为亲切的表情、温和的语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与之共鸣,并内化为作文的动力,驱使自己的真情实感涌于笔端,跃于纸上。
案例三(出乎意料):
在一堂作文公开课的铃声响起后,于永正老师先请一位陌生的老师给学生们捎去一则通知。待于老师匆匆赶去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告诉他刚才的事。于老师将计就计,引导学生描述那位老师的外貌,完整地说出通知的内容。说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笔记下来。直至写完,学生们才知道这就是作文内容。
如果我们将学生蒙蔽于作文之外,让他们在设计的情境中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待他们恍然大悟时,一切已是水到渠成。于老师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此。它出乎了学生的意料,消除了作文在学生心中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心中充满了作文的欲望。
案例四(重在参与):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的作文课,二话没说,板书了“跟我动”三个字。学生们好奇地跟着老师先用蓝色水笔在食指心涂上一圆点,接着将指头按在脑门上轻揉几下,而后拿开食指。模仿结束后,学生们互相查看脑门,笑声哗然而起。突然,课堂从喧笑转为寂静,有人发现老师和其他几个同学的脑门上没有蓝点。在大家百思不解,急于探索的时刻,老师请看出奥秘的学生表演动作过程,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按在脑门上的不是食指而是中指。这样,学生们有的发现了自己眼力过人,感到快乐无比;有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产生了对别人的敬佩之情;有的则不服,要求重试。在学生的感情闸门打开之时,老师要求学生以《跟我动》为题,作文一篇。
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更多地去考虑学生,遵循他们的心理,留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情境中手到、眼到、口到、心更到,让他们在玩玩闹闹、说说笑笑、动手动脑中,体味到最原始、最深刻的真实感受,以达到“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在的需求,不再是一种负担。作文更是如此。在众多的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作文手段和方法中,情境创设法不失为一妙方。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