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翠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目的是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用举例、对比、综合、分析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体会自然美、亲情美、劳动美,学会爱护环境、尊敬师长、珍惜劳动成果,提高小学生的认识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自然美;亲情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2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美”是一个相对而言范围较大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小学生所能理解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原始的人性本能,随着学生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文本的审美内容,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逐步教会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审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体会自然美,学会爱护环境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可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知和积累。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验、仿写,以达到感受、理解、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在教授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环境保护。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地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淳朴而勤劳的人民。教学时,首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再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晴朗”等;最后进行默写,甚至仿写。反复的语言实践使他们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有这样的几句话:“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教学时,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画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其他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荷塘月色》《五彩池》《西湖的绿》等,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佳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领悟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他们对美的认识,使他们领略到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等文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到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文章,使学生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然后引导:“这样的美需要我们的保护吗?”让学生带着这类问题去对话文本,师生互动交流;最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补充阅读材料,告诉他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体会亲情美,学会尊敬师长
“尊老爱幼”“尊敬长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成了今天的“啃老族”。他们认为父母理所当然地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让他们享受高等教育。而在父母年老体衰之时,他们却不思回报,赡养父母。有报道称,一名学医的研究生毕业后,有了体面的工作和高收入,却三番五次地向父母要钱买车买房结婚,仅一个海底婚礼就花费了十几万,却从不考虑父母的衣食住行。更有甚者,有的对父母粗暴无礼,索取不得还动手殴打。这样的报道正日益频繁地在媒体出现。究其原因,是父母从小只注重物质生活方面的教育,忽略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所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慈母吟》一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伴随我们成长,是我们生活的力量。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体会母亲的爱;同时,教师通过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思考,写读后感。这样,就可以达到理解全文,提升思想情感的目的。又如,《父亲的菜园》一文写了在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中,父亲从不气馁,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子女过得更好。特别是描写父亲开荒和挫折的第二、第四两个自然段,父亲的坚韧和对儿女的爱和责任跃然纸上。在教学这两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父亲的艰辛不易;再让他们回忆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为他们所做的一点一滴;最后,讨论、仿写,让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得到理解、升华。这类文章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热爱生活,关心自己的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并尊敬他们。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一文,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爱的份量。小作者满心欣喜去迎接战场归来的父母,期待父亲有力地拥抱,却等来了父亲的遗体!这是一篇呼唤和平的文章,也是一篇从侧面反映父爱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亲情的理解融进课堂。这样,使学生思想得到啟迪,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影响。
三、体会劳动美,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有这样一幅图画:一群家长在打扫教室,孩子们不见踪影。画外音:孩子,你只要努力学习,其他的我们都来做。教室外的墙上有“六(一)班”的字样。我相信这是真的。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劳动创造了美。”我认为这个论断有两个含义:一是劳动所获得的结果是“美”的,二是劳动本身就是美的。但现在的学生,基本是不劳动的。学生在家是从不劳动的,而在学校也有清洁工代劳了。这样,他们就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人是不能忘本的,“劳动”就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根啊,是它让我们从猴子变成了人类。向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观念任何时候都是有必要的,教师也是责无旁贷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锄禾》诗,妇孺皆知,朗朗上口,传承几百年不衰,是因为它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现在的孩子大都不知粮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来的。饭菜稍不合意就不吃了,浪费粮食已成一种严重的现象。很多人甚至看不起农民,“像个农民一样”,小小年纪就会这样贬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社会分工的不同,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峨眉道上》,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山路的高、长、窄、陡。这样的路是怎样铺设出来的?作者笔锋一转,给我们介绍了铺路工人开山取石的艰辛。陡峭的山崖被一分为二,露出白花花的一片;挑选出合适的石头,凿成大小一致的石块,再一块一块地背上山。峨眉山是很陡峭的,这样的工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和辛苦。当我们踏着石阶欣赏祖国壮美山河之时,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落花生》里,作者通过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与读者分享了劳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体会到的:清洁卫生之后的窗明几净,厨房劳作后的饭菜清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达到热爱劳动的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是一个由境入情、由情入理的过程。小学课文浅显易懂,学生思想单纯,正是进行审美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善于挖掘教材里各种美的因素,用美的魅力熏陶学生,使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美,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整个革命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任大火在身上燃烧。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意志的坚强,他的严守纪律和献身祖国的精神。《长城》《卢沟桥的狮子》既让我们为祖国辉煌悠久的历史而骄傲,也让我们因祖国的沉沦而激起拼搏之心。《黄河颂》则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激起我们为祖国奋斗的决心。此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片,会让学生的爱国情感更上一个台阶。《十里长街送总理》《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英雄雨来》《刘胡兰》等描绘的英雄人物,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只要教师加以利用,就会激发学生尊敬革命先人,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燕子》和《小狮子爱尔莎》告诉我们地球是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钓鱼的启示》中,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终于有了道德抉择的能力。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时,自然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此时,教师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就会使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感悟生活的道理,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只有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优良的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参 考 文 獻 ]
[1] 彭天翼.语文美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刘世文.审美创作主体论及其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4).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