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将许多名家作品进行了收录,旨在希望学生能够借助那些巧妙的结构、精妙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出来。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单只依靠自身的阅读理解对文章的深层含义是很难感悟到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借助研读文本的方法用来引导他们体会文本深层次的含义。文本研读就是读者对于文章意蕴的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也就是语文学习中经常提到的“将书读厚”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存在文本留白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补白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以此促进他们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一、补充文本背景,挖掘文本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每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都十分重要,写作背景通常是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的动力或者说是原因。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及审美意趣的满足程度其实都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着莫大联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将文章放置于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中去学习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发掘出文章的深层次内涵。背景补白是文本研读的重要方法之一,无论是将其应用到诗歌教学中还是运用到其他题材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这两首诗歌虽然在情感表达上略有差别,但是这两首诗歌同样都是发泄作者爱国情怀的诗歌。《示儿》这一首诗的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朝廷十分羸弱,国家的疆土有很多都被侵占,因此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日日夜夜都在渴求着朝廷能够将失地收回。可是,日头一天一天的落下,百姓却依旧只能呐喊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到死也只能借助“但悲不见九州同”而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这句诗将作者的悲怆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领学生完成这部分感情的补白,以便他们能够更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中,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将诗句背诵,学生可能对诗句的理解永远只停留在表面,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核心意义就没能得到展现。诗圣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将由于胜利而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情感书写的淋漓尽致。表面上看单从一个“喜”字就能够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充分的表现出来。教学中,如果进一步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后面还会有回家后“涕泪满衣裳”呢?然后引导他们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分析,当时的叛军将杜甫的家乡“河南河北”占领,直接导致他和家人必须去逃避战乱,如今战胜利,终于能够回到家乡,因此喜极而涕。其实,诗歌中的作者的喜悦不仅仅只是因为他能够回到家乡,更重要的是国家终于收复了失地。这点教师可以借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诗句向学生加以引证辨析。教师可以选择利用作者的情感背景引导学生对于诗歌进行补白,在帮助他们进行了背景补白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对于这篇诗歌进行朗诵,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作者的喜悦之情有着更深的理解。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背景补白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借此逐渐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进。
二、补白细节缺失,激活文本想象
细节描写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细致入微的描绘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学生假使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将细节描写正确的运用,那么会对其表现人物、再现环境以及记叙事件等文章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作者有意或者无意的将一些细节“缺失”,虽然这样的缺失使得文章在某些方面不够丰满,但是却将广大的再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一些细节缺失处进行补白,以此激活他们的文本想象。
1.补白肖像缺失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对于人物肖像的描写存在细节缺失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这一些肖像细节描写的缺失处进行补白,能够促进学生的文本想象。
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里并未具体描写主人公的肖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引导着对文中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对文中车夫的人物肖像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入解读文本。如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写的:“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样子,高高耸起的颧骨,眼窝深深陷进去,眼睛里充满血丝,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到无尽的沧桑,尽管衣服是破旧的可是还称得上干净。”这是一段对辛苦工作的车夫形象展开的刻画,丰富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又如,《陌上桑》一文作者只对罗敷的上衣与裙子等一些服饰进行了描写,通过服饰对她的美进行了侧面烘托,并未对罗敷美丽的外貌展开描写,这是一个给读者的留白,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空白之处进行补写,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写的:“含词未吐,气若幽兰,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为天下艳。”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描写的:“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嘗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如此一来,就将一个漂亮的古代女子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想象中。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肖像画的补充,从而将一个漂亮的古代女子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间,自然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补白标点省略处
在一些课文中,一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等,往往能传达出一般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联想、大胆想象,去诠释空白,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突破情感世界的深蕴,还能提高其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孤独之旅》一课时,教师教学的切入口就可以从“省略号”出发,引导学生经省略号后的空白进行合理的补白,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对于人物的情感世界做以深入的理解。课文中在写杜雍和终于将迷路的杜小康找到时有这么一句描写:“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时教师就可以巧妙的向学生提出问题:杜小康的血还有可能在哪里滴落?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答案千奇百怪:滴在了河边的芦苇之上、滴在了自己的心里……学生这时就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理解与文本知识之间构架出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空白的填补,更对杜小康在成长的道路中所付出的代价加深了理解,当然也深深地被文章中的父子之情所感动。在文章的结尾父亲不断的说道:“下蛋了,下蛋了……”此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于杜雍和的内心加以感悟。文章中的这个省略号,应当是他为孩子的骄傲和自豪。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就是将思维连接进无穷碧天的莲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扣住这些标点符号来完成空白的填补,从而使得文本阅读更加的深刻,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借此得到了扩展与延伸。
三、补于情感“空白”,引导文本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将自身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才能够对作品中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做出身临其境的领悟,将作品的深意从表象中提取出来。作家在创作时的“空白”留的越多,就表明他想要表达感情越发的含蓄,这样做也就留给了读者十分广阔的发散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个道理的经典阐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使自身的情感与文学作品相融,要立足于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借助自身情感的全身心投入从而产生对于作品的独特感悟,进而由于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而达成有关美的真正的享受,这个过程就是文学鉴赏的过程。
例如,《春望》这首诗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在具体景物中将意象做以隐藏,同时隐藏下来的还有作者自身浓厚的情感。而后两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作者情感噴薄而出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在诗中所写的景物与作者隐藏的情感之间构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杜甫深处的时代正在战乱,根本不可能会有赏春的闲情逸致,看见了花开心中却产生一片凄凉,泪水顿时落下一片,鸟儿的鸣叫此时在作者的耳中听来也充满了哀怨。作者的愁苦一下子就从纸上跃然而出,情感也就得到了升华。
又如,张洁的《挖荠菜》这篇文章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写景与叙事的描写手法,但是作者却在空白之处将自己深情彻底流露:一切的一切都回去了,而我还在田野里游荡,不敢回家,这里有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恐惧。这段话将作者孤独一人在外游荡的失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寻找出作品中的“空白”并不十分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帮助学生针对这些具体的语境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做以填补。教师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从而完成与作品相关的补白。教师当然也可以借助“空白”之处启发学生对作者为何对挖荠菜有特殊的情感进行思考分析,引导他们借助那个时代的背景去思考,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说到:“与饥饿相比,孤独与寂寞更使我恐惧。”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说到:“与饥饿相比,独自一人游走在田野间更让人惶恐。”教师在此时也应当适时的对学生多加鼓励,从而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大幅度增强。
总而言之,文本研读中的留白与补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将其重视起来。补白的内容其实与学生性格息息相关,因为它的过程充满着再创作性。要在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不同观点是才会得到激发,教师在此时应当对其加以鼓励和肯定。希望上述的些许方法能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宋宪允,山东省成武县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