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萍
[摘 要]批判性阅读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出”文本,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批判空间,诱发学生的批判意识;要精心进行预设,奠定批判基础;要确定阅读重点,把握批判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判性阅读;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3-01
批判性阅读是指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审美品味等对阅读对象进行品评判断。批判阅读可以对阅读内容、文本形式给以肯定、否定。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批判性阅读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使学生真正地“进”“出”文本,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逐步提升。那批判性阅读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呢?
一、提供批判空间,诱发批判意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把批判阅读能力落到实处,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材文本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批判空间,诱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卧薪尝胆》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一边是吴国国王在宫殿里喝酒享乐,歌舞升平;一边是越王勾践衣着朴素,舂米推磨。然后,笔者在黑板上写道:“同样都是(国王),一个
另一个 ”在教师教学信息的暗示下,一个个疑问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展开了批判性阅读:“同样都是国王,一个锦衣玉食,一个粗茶淡饭……为什么他们的待遇差别就这么大呢?”带着这种批判意识,学生很快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这样,有力推动了阅读质量的提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批判思维的空间,诱发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在批判氛围中,学生展开质疑、探究,很快就获得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精心进行预设,奠定批判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批判性阅读不流于形式,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问题,使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这种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为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提供正确的航向,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朵杏花》时,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就准备以下几个问题:竺可桢爷爷为什么特别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使用“大概”“差不多”这些字眼?小姑娘为什么对竺爺爷的话特别重视?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十几岁?这些消息就让他那么高兴吗?有了这些预设,当遇到学生的批判话题时,教师能有效把握,随时调控批判方向,促进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使课堂教学的方向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只有这样,面对学生提出的批判话题教师才能从容应对,给以必要的点拨与指导。如此,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显著。
三、确定阅读重点,把握批判方向
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不同,导致他们提出的批判性话题比较分散。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批判性话题一一进行解答,那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学生提出的批判性话题,教师要认真甄选,确定重点,从而使批判性阅读真正走向高效。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批判性阅读中。在集体交流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钱学森太傻,国外那么好的条件都不要,回到这个贫穷的国家干什么?”有一个学生提出:“课文在表达上顺序错了,时间颠倒,开头写的是1955年10月1日清晨,后面却写到1934年,1949年……”对学生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经过选择,把“钱学森为什么回国”以及“课文在时间顺序上为什么这样安排”作为研读的重点。这就为阅读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批判话题,帮助学生正确筛选,然后再与学生一起研读,确保了批判性阅读的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总之,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的文本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并注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而且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等方面的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