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晶晶
[摘 要]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在读写结合时往往另外创设情境,导致学生思维不容易集中,认知负荷亦明显加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课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融合在一起,让儿童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积极语用;和谐语境;表达方式;文本空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0-01
語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儿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出现了的喜人景象。很多教师都通过创设某种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表达能力。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许多教师引导孩子们用“自豪”造句:“小骆驼为自己感到自豪。你有没有也为你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呢?”孩子们自然顺着教师的思路,稍加思索便能说出:“我在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我感到很自豪。”“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感到很自豪。”这样的读写迁移固然让孩子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但他们需要频繁进出课文语境,原本和谐的、整体的语境会因为频繁的读写链接而出现断裂。在不同的语境穿梭,儿童思维不容易集中,他们的认知负荷也明显加重。据笔者观察,在教师结束了用“自豪”造句的环节重新回归教材文本后,一些儿童仍然会因为受伙伴发言的启发而继续思考,或静静地坐着自由放飞想象,或与同桌窃窃私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注意力难以迅速地转移到课文后续的学习中来。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课文理解和运用语言融合一起,让儿童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运用。这样,融合文本语境展开读写迁移,让学生在语境中练习,提高语用能力。
一、迁移文本表达方式,丰满描述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读写链接点值得我们利用。除了像上面用“自豪”造句这类字词的运用迁移外,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重要的练习内容。除了跳出课文内容进行相对独立的情境练习外,我们应更多地选择顺应课文这个大语境。像上面用“自豪”说话的练习,我们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进行拓展延伸,单独练习。在随文学习期间,可以设计为:1.小骆驼为 而自豪;2.当小红马再次嘲笑小骆驼时,小骆驼会自豪地说:“ ”。 用这样的形式让孩子练说,他们既明白了“自豪”可以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出现,又加深对骆驼身体特点的真切理解。
二、顺应文本描述内容,充实文本空白
课文中有很多留白的地方,这也是我们顺承课文语境进行语用能力迁移的生发点。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空白的表达精妙后,不妨让他们继续想象,运用课文表达方式加以补充。如,《庐山的云雾》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方式来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写得优美生动。在引导学生赏读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迁移环节:先呈现多角度观看庐山云雾的图片,以丰富学生的形象认知;再仿照“位置+比喻”的句式续写。这样,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中进行。当听着同伴说的“云雾在山前飘荡,像一只白色的大鸟在悠闲地飞翔”“云雾降落山头,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吃草”等充满童真童趣的句子时,他们对课文中的“千姿百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会写生动的比喻”这一语用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三、揣摩文本精妙结构,体悟文本段篇
在低年级连词成句的基础上,中年级的习作逐渐向构段成篇过渡。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精妙的构段方式,在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例如,《放飞蜻蜓》一课中,陶行知发现孩子们在捉蜻蜓后,没有大声呵斥、严厉制止,而是通过“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等谈话,让孩子主动放掉蜻蜓。这样亲切的劝阻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有一天,看到一个小男孩正拿着网罩追捕蜻蜓,翠贞走上前……”这样的情境来想象说话。这样使学生沉入课文人物角色中,既复述了课文,又学会了劝阻,同时对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方法也有了切身感受。再如,《恐龙》一课从种类、食物、繁殖等方面来介绍恐龙,且每段基本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习。我们不妨让孩子就地取材,根据插图选择他们喜欢的恐龙做一番描述。如果学生对一些恐龙没有足够了解,教师可适时链接资料,让他们按照课文的构段方式重新描述。这样,学生对恐龙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掌握了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
总而言之,中断正在学习的课文大情境,在另外创设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语言,极易破坏课堂的流畅性、整体性,使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地切换,导致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课文情境,发掘既利于儿童深入思考的文本意义,又能实践运用因素,让阅读理解和能力迁移更为和谐统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