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
[摘 要]小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自主阅读感悟。而学生阅读感悟仅仅靠读是难以实现的。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形成。
[关键词]潜移默化;阅读感悟;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8-01
小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自主阅读感悟。而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仅凭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是完全行不通的,需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感染中获取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應多思考潜移默化感染的途径和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生效。
一、赖于媒体渲染实现感染的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可以声情并茂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凸显人物的形象,使得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产生阅读感悟的效果。
《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秋千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光辉事迹。文本虽然以感人的笔触描写了谭老师的临危不惧,但仅凭文字的描述就可产生感悟,这对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所以,教学《最后的姿势》,需要去思考地震来临瞬间的情境创设。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这样的课件:风起云涌的天空,剧烈抖动的大地,瞬间倾倒的高楼大厦,四处逃散的人群。学生们看到如此一瞬的情景,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地震是这样的残酷,地震是这样的无情,地震夺去一个个鲜活生命权利就是那样的随时随地和肆无忌惮。学生也因此产生这样的感觉:在这个十分危险和关键的时刻,去保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行为是多么的勇敢、壮美。学生在接触到这样的媒体气氛的渲染后,读着谭老师用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读着谭老师留给人们的最后姿势,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媒体气氛渲染的实践告诉我们:地震一瞬间的气氛渲染,为学生感悟“最后的姿势”人物形象的光辉,做了比较理想的铺垫。
二、形成师生共读实现感染的潜移默化
在《最后的姿势》中,对于谭秋千老师一瞬间的壮美行为,作者的用笔是相当感人的。如在写其壮美行为时,作者没有去做直接的行为描写,而是运用相关人物的语言进行直接的语言描写,给人以真实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引用了救援人员的话语,引用了被救学生的话语,引用了谭老师同事的话语。所引用的语言都是那样的真实。如此感人的笔触,若能以师生共读的形式去阅读,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
师生共读时,首先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尤其是对文本中救援人员和学生的话语,文末对谭老师事迹的精要概括和评价,我都做了十分到位的的技巧处理。如,读不同的人物的话语,无论是语调、语气和语速都有一定的区别,并用自己的眼神去传递着自己对谭老师的无比崇敬。在教师做出相关的示范朗读后,学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接着再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引领学生对他人的朗读进行评价,由评价激活学生的有效朗读,进一步实现感染的潜移默化。
三、利用生成资源实现感染的潜移默化
好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教学中思维获得激活,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认知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就等于让学生咀嚼老师咀嚼过的食物,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的。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就必须利用生成资源实现阅读感悟之感染的潜移默化。这样的阅读所得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质量的提升。
教学《最后的姿势》,学生们读着、悟着,从具体感悟情形看,他们对谭秋千老师是崇敬的。但为什么就是如此崇敬?需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说出相关的理由来。让学生进行表述时,不少学生都以为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也有学生在大家都持有如此感悟时,这样表达着:《最后的姿势》就是表现了谭老师的见义勇为吗?该生的质疑引起了师生的思考。大家通过思考和与他人的争辩获得更为理想的发现。学生们有的认为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这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爱;有的认为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这是教师对自己职责的担当;有的认为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这是教师用行动去完成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生成性的资源利用起来,引领学生向着教材文本的纵深处挖掘,学生就可以在相互辩论中实现阅读感悟质的飞跃。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