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平
[摘 要]任何一篇文本都是由内容与形式有机组合而成的。内容与文体形式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只关注内容而忽略形式,学生只能读懂文本、获取信息;只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学生则失去了体悟形式效益的支架,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基于此,探析《负荆请罪》一文的教学方法。提出要依托起点,快速掌握剧本的文体特点;拓展补充,全面感知剧本的情节内容;思维辨析,深入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情境表演,形象再现剧本的舞台效应等的思考。
[关键词]依托起点;拓展补充;思维辨析;情境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81-01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由内容与形式有机组合而成。内容与文体形式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只关注内容而忽略形式,学生只能读懂文本、获取信息;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学生则会失去了体悟形式效益的支架,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负荆请罪》的文体形式是剧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呢?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尝试。
一、依托起点,快速掌握剧本的文体特点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或多或少地已经积累了与文本相关的经验。教师要珍视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通过复习整合,建立起新授内容与原始经验之间的链接。
《负荆请罪》的文体形式是剧本,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剧本这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在《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中了解了剧本的基本形式。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就引领学生对比这篇课文,在探寻其共性的过程中,明晰剧本的基本特点是:在口头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并通过人物的对话作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基本途径,而在对话中则用简洁的语言对人物的对话进行修饰。
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剧本题材特点的相关知识,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而是引领学生对接之前的文本,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学生很快掌握了剧本的文体特点,由此,笔者再顺势揭示文本的内容,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补充,全面感知剧本的情节内容
由于剧本表达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感受剧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补充相关的情节与内容,从而引领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维度解读剧本。
如这篇《负荆请罪》改编自司马迁《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人教版有一篇著名的课文《将相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预习环节,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了解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勃口中“一再冒犯您”以及“与秦王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所指向的故事。
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要借助相应的情节。因此,在教师对这一环节的拓展与补充下,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有了深入地了解,这为深入地品味文本、体验人物奠定了基础。
三、思维辨析,深入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矛盾与冲突,就没有真正戏剧。”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紧扣这一篇戏剧中的人物矛盾展开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剧本创作的规律,领悟其内在独特的魅力。
教学《负荆请罪》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探寻人物之间的矛盾:廉颇不满蔺相如的地位比自己高,是文本中内在的矛盾;韩勃对蔺相如一再忍让的不解,是文本的外显矛盾。在探明矛盾之后,教师没有直接鸣金收兵,而是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深刻意識到:如果没有文本的内在矛盾,这篇故事也就无从产生,剧本创作也就失去了站得住脚的理由;如果没有外显的矛盾,而是直接让蔺相如解释原因,表现出来的戏剧也就不会引人关注,感染力必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阅读教学关注文体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践行。本案例中,教师对文本中暗藏矛盾的探寻与辨析,就是紧扣了剧本这一独特文体最鲜明的体裁特征,引领学生积累了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情境表演,形象再现剧本的舞台效应
剧本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角色扮演。但在实施表演之前,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情节深入了解,对剧本的人物深刻体验,才能为学生的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对话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关注对话中修饰性语言所起到的点缀作用,为学生生动、细微地展现人物提供细节的支撑。
如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幕中“廉颇请罪”的环节时,教师除了关注人物对话的语言之外,更着重感受修饰性词语对人物表演的指导价值,从而在不断地辨析、实践、完善的过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促发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