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语文教学与研究

基于《新课标》,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实效

基于《新课标》,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实效

一、文言文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及《课标》的具体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与知识智慧的结晶,它将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小学阶段学习浅易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习时通过理解大意,诵读积累,丰富阅读层次,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具体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总目标)以及“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指出: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诗文推荐篇目。

小学语文教参中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也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进而也指出,“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凭借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的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二、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定位过高,缺乏自信丧失兴趣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达成目标的过程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既应该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又必须注重文本的特点。有的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没有正确分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上较多注重讲授的过程,认为学习目标只是格式需求,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安排,导致学习目标制定宽泛而且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关注《课标》具体要求,根据个人经验,过高定位学习目标,注重词法篇章的教学,忽视了阅读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价值观的树立,难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心理受挫感增强,自信心下降,长此以往,必然失去学习兴趣。

另外,纵观小学教材,绝大多数文章都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主,学生在校交际也以现代汉语为主要工具,学生客观上对于文言文非常陌生。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其本身韵律、节奏的特点,教學相对容易;而文言文常常拗口难懂,加上文言文通行年代、使用范围、特殊句式、修辞、语法等与现今大不相同,难于理解,所以学生在主观上面对“奇怪”、不常用的文言文缺乏学习自信,加上教师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上出现不当,则会更加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抵触心理,一旦出现负面的心理状况,将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教法学法单一刻板,缺乏情感忽视审美

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方法刻板单一,按照课文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单纯要求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课文注释等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忽视《课标》要求及文本的特殊性,不注重学生情感的体悟,不给予学生表达情感的诉求,一味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真正融入到文本当中,体会思想感情。学生与文本之间缺乏情感的共鸣。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往往还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入选教材的四篇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之作,既包含了古人机智幽默的交际语言、知己之间的深厚友情,又有学习态度的劝诫和对问题辨证的思考和质疑精神,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相应的体现,课程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认识浅显不够深入,阅读迁移能力不足

文言文言简意赅,又生动有趣,但部分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化,仅让学生机械背诵,没有借机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理解仅停留于最浅的一层。不注重知识能力的迁移,也不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阅读课外浅显易懂的文章,学生的知识没有得到巩固,能力没有得到拓展,仅仅初步理解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面对课外或者考试中出现的文章往往手足无措,没有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运用。

三、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灵感的源泉。小学生积极好学,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愿意探索的热情,但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难以理解、相对枯燥的事物也缺乏一定的耐心。文言文使用年代距今较远,词汇、句式、语法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学生从未接触,存在陌生感,接受更存在一定难度。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第一次出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是《杨氏之子》。这篇课文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梁国一户姓杨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与访客笑谈的经过,体现孩子对答的机智巧妙。文章的主人翁是九岁孩童,和学生年纪相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请学生回忆并说一说自己平日待人接物的情况,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欣赏“高山流水”这一古筝名曲,或出示宽衣博带的人物画像,创设古典优雅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教学《学弈》时,可以利用学生们平日喜爱下棋的特点以及对弈的习惯,让学生自主介绍围棋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授课教师还可以把与本课相关的故事、传说、人文历史遗迹、影视等资料提前进行搜集整理,在教学初讲述给学生们听、展现给学生们看,如和伯牙、子期相关的武汉月湖之滨的古琴台、山东曲阜的孔庙等名胜古迹,这些故事、古迹或生动,或形象,流传千古,意蕴悠长,学生徜徉在这样的韵味中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二)基于《新课标》制定以读为主的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安排了四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皆出自于大家名作,简约凝练、浅显易懂,而又情感真挚、寓意深刻,且又不失童真乐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文本特点,要以诵读、背诵为目标,倡导以诵读为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以读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不进行词法句式篇章的教学,不做过度拔高类的深究。

朱熹在《训学斋书》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文言文本身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朗读时又十分讲究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巧的运用,如果文言文缺乏自然流畅、声情并茂的朗读,就很难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丰富义理和情感特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大声地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品味文章,“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如教学《伯牙绝弦》,课堂开始时不必追求逐字逐句一一讲解,先让学生大声诵读,读中感知文章,感受韵律,然后教师断句、停顿指点后,再让学生练读、分组读、展示读,通过一系列的朗读,积累读的量变,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涵咏体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文言之美,达到质变,实现文言文的陶冶功能。

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感悟往往也因人而异,对于一时难于理解的部分,可以暂且放过,不必过于拘泥,等到全篇学完后再回过头,从整体的角度去看,或许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三)引导学生领悟用好注释读懂文章的学习方法

入选教材的四篇文言文,浅显易懂,课文提供的注释全面、明了:有介绍出处;有讲解词意;有例举通假字,还有概述简单的句式知识。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结合语境自主尝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对于难懂、暂时无法理解的句子进行标注,反复多次朗读,多思考,多揣摩,还可以提出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共同研究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对于确实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提出来全班探讨,教师学生合作完成。

例如《杨氏之子》一文共有五句话,不足百字,注释有8个,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完全理解的句子有三至四个,可以做到基本了解文意,较难于理解的语句是“为设果,果有杨梅”和“应声答曰”这两句,学生通过组内谈论、全班交流、教师指引也可以解决困难;《伯牙绝弦》注释有7个;《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中注释多达27个,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进而领悟到可以利用注释来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学生领悟学法后,教师还可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步阅读》中的拓展篇目,发现文言文特点,寻找规律,同伴互相交流研讨,加深对这一学习方法的领悟程度,熟练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

(四)以扣字酌词的方法体验情感

文学文本,饱含作者深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悟情感是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学只有抓住文章中关键字词,激发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生硬地割裂“言”与“文”的关系,要想方设法把教师、学生和作者三者的感情紧密融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营造一个和谐生动的意境,同时也要体现出文章的审美价值。

如《伯牙绝弦》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中伯牙子期之间的情谊真挚感人,耐人寻味,教学时抓住两人的真挚友情,请学生扣住一个“绝”字展开思考:伯牙“绝”的仅仅是一根“弦”吗?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的展开而逐渐深化,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本文感情充沛,荡气回肠,教学时可以抓住语言文字优美、韵律如“善哉”“峨峨兮”“洋洋兮”和谐悦耳等特点,体现出文章的审美价值。再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以“聪惠”一词为切入点,让学生寻找、斟酌、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杨氏子的“聪惠”,进而感受到人物的风趣机智。

(五)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深化认识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感性体验,还要重视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属于感性的層面,学生对文章所传达出的观点、态度还处于模棱两可的认识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演讲、讨论、辩论、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如《两小儿辩日》一文,对于两个小孩子对于太阳何时远近的观点展开讨论,说一说你更赞同谁的意见,并阐述理由。还可以就像孔子这样的权威为什么没有给出解释进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认识。针对《学弈》一文透露的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以专心致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经历,然后再回过头阅读几遍《学弈》,对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六)通过迁移阅读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的四篇文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适当的扩充文言文的阅读量,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文言篇目,让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外阅读中熟练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如配套阅读《孟子》《大学》等文言著作中的浅显篇目,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可以依据白话文引入文言文,文白对照理解,如教学《晏子使楚》,可以引入文言文原文,进行情节照应,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能得到应有的提升。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与课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拓展和延伸。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后,可以引入同样选自《世说新语》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该文以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时,一时兴起,让子侄辈品评天降瑞雪的情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的回答最令他满意,将雪比作因风气而起的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这一意象与“雪”形似且神似,写出了白雪的轻柔细小的特点,还写出了轻盈起舞、随风飘扬的美态。这篇文言文同样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体现了谢道韫的满腹才气,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习运用精妙的语言。相类似的还有《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赏月》,《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响遏行云》等文章,都非常适合学生课外阅读。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其中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学好这些文学经典对提高学生古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当始终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思考,勤改进,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追求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光庆、杨和鸣.古代汉语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张玉能.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新课程标准.

[5]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

李明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杭行路小学教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412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