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莫国夫

[摘 要]教学《杨氏之子》一文,要根据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文本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要求等,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文本读通、读顺;结合文本情境,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文言特点,体会人物思想;引导学生想象品味,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密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06-04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文言特点

师:很高兴和五(3)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的课文叫做《杨氏之子》,它选自一本古代的名著——《世说新语》。(学生齐说)

师:哦?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写了。

师:五(3)班的孩子真会学习!注释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本领。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学生精神一振)

师:谁敢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面面相觑。一个学生怯怯地站起来)

师:请读一读课题,想想怎样才能读好。

(学生喜形于色,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大家没想到老师的问题很简单吧!老师喜欢尝试挑战的同学,课堂上不管你有没有答对,敢于大胆地尝试就说明你很了不起!

【反思:课堂学习要真正发生,就要打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经验世界。刚进入陌生教学情境的孩子,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卸下心理上自动产生的防御机制。让孩子有课堂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师:请问题目“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

生1:“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对,“氏”在古代指家族,“杨氏之子”自然指“杨家的儿子”。

师:请问你贵姓?(教师把手搭在一个男孩子的肩上)

生1:老师,我姓黄。

师:要是在古代,那你就可以说成是——

生1:黄氏之子。

师:真好,孺子可教也。(指一个女生)你姓什么?

生2:老师,我姓金。

师:那你在古代,就可以说成是——

生2:金氏之子。

师:嗯?金氏之子吗?

生2:哦,不对,是金氏之女。(笑答)

【反思:教学其实就是不断建立联系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就在于意义的扩展和延伸。此处文言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意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这下对喽!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这是我们小学阶段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和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很大不同。自个儿先读读,看看和以前学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朗读)

生:古代的“曰”就是今天的“说”。

师:对,古时候写文章很多的表达习惯与我们现在不太一样。

生:古文一般都很短,我们学的课文都很长。

师:古文不一定都很短。但我懂你的意思,你是说相对而言,这篇古文比较短。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义丰”(板书),文章很精炼,但意味深长,需要更加认真地学习。

生:古文很难读,也不太容易懂。

师:对啊,不好读,也不好懂,毕竟离我们现在年代久远了。

【反思:让学生在懵懂的状态下第一次自读文言文,比较它与白话文的差异,他们感受是真实而新奇的。這样的最初阅读体验是十分宝贵的,这也是本课的启蒙价值之所在。】

二、多种形式读通全文

师:老师带领着大家一起读,我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特别注意每一个字的读音。

(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师: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看来五(3)班的同学水平很高。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这一次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节奏、停顿。

(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跟读)

【反思:小学文言文的启蒙学习,首要是读正确。教师要放下身段,亲自示范,让儿童在教师的朗朗声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及文本的魅力。恰如儿童幼时牙牙学语,需要一丝不苟,让儿童在跟读中初步揣摩文言文的句读。】

师:接下来,你自己读,边读边想。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好好体会一下,也可以拿笔在书上边读边做记号。

(学生自由练读,反馈)

生:我认为“孔君平诣其父”这句话难读。

师:是因为这个“诣”字难读,是吗?请你跟我读——“孔君平诣其父”。

(学生跟读)

师:知道“诣”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拜见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一时语塞)

师:你原本就知道吗?

生:不是,是……

师:实话实说,不难为情。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中看到的。

师:这不是挺好吗?说明你会读书,有什么好难为情呢?你不但回答对了,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学会看注释来理解。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其”字。“其”的意思在古文中经常随着上文人物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其”指谁呢?

生:“其”指杨氏子。

生:我觉得“孔指以示儿曰”也比较难读。

(教师问“指”和“示”的意思。教师范读,“孔/指以示儿/曰”。学生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通读全文。有谁愿意尝试?

(一个学生通读全文)

师:老师特别欣赏他读的一个句子。谁来猜,是哪一处?

生:我觉得“为设果”读得特别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为”是个多音字,应该读第四声,这里他读对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但老师觉得这句还是太简单了。还有一处,谁再猜?

(学生尝试)

师:看来难觅知音啊。老师觉得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读得特别好。我请他再读一次,你们注意听。

(学生再读)

师:注意了吗?最后一个“夫子家/禽”他做了停顿。在今天,我们说的“家禽”是鸡鸭等禽类;而在古代,“家”和“禽”应该分开来理解,指“家里养的鸟”,“禽”指鸟。所以,此处要有明显的停顿。(再请学生读)

【反思:从模仿读到基于理解的读,这是学力的提升。这样,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朗读中哪些词句需要讨论理解,教师应以学情为第一考量。】

三、初步了解文本大意

师:这篇古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的故事?

生:两个人,“孔君平”和“杨氏子”。

师: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在写“孔君平”,哪几句在写“杨氏子”。

(学生快速地浏览)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要玩第二个游戏了。这样,我们合作着来读课文,我来读描写“孔君平”的话,你们读“杨氏子”的话,好吗?

(师生合作朗读,其中学生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为什么你们读了“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没写人物啊,你们怎么那么肯定这句是描写“杨氏子”的?

生:因为是孔君平去做客,既然孔是客人,那杨氏子作为主人,理应招待,所以是“杨氏子摆设水果”。

师:也就是说,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是吗?

师:所以,除了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外,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明白了这点,我相信你们对大意肯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逐句解释)

【反思:分角色对读,朗读学习的目标已经从基于词句的理解抵达了基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朗读学习设计,为学生粗通文意奠定了认知基础。】

师:你觉得他们俩家关系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们的关系肯定比较好。“父不在,乃呼儿出”说明,孔君平和杨氏子肯定认识,要不然叫不出他的名字。

师:有道理,请你接着解释。

……

师:“此是君家果”中“君”你怎么理解?

生:是“你”的意思。

师:“君”在古代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教师适时板书:“杨梅 杨家。”学生解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后,教师板书:“孔雀 孔家。”)

师:怎样的回答才能称之为“应声答曰”?

生:就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未闻”呢?

生:“未闻”是没有听说的意思,“闻”就是听说。

师:在现代文中,你还知道哪些“闻”的解释为“听说”的词语?

生:耳闻、闻所未闻……(教师相机板书)

【反思: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这样的联系,让学生看到了汉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师:这句话中为什么说是“夫子家”,而不直接说成是“您家”?

生:因为“夫子”和刚才您说的“君”字一样,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四、感受杨氏子之“惠”

师:接下来,咱们就来玩第三个游戏。文中最后两句很有意思,我們一起来表演当时的场景。老师做孔君平,谁来做杨氏子?

(一个男生起立)

师:我们现场没有杨梅,那就只好用这个铅笔盒来当杨梅了。(学生笑)

(师生合作表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要太严肃,他们是熟人,注意这个“应声”该如何表演。

(一个女生上前表演)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迅速接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及时应对,声情并茂,现场掌声)

师:同学们,这就叫做“应声答曰”。

师:杨氏子的回答中,有“未闻”两个字,我觉得这两个字即使不加,也能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气势上更胜一筹。你们怎么看?

生1:“未闻”二字不能删,这是一种婉转的说法,毕竟孔君平是长辈。

生2:而且这样说话很俏皮,给孔君平保留了面子。

师:也就是说,这个杨氏子不但聪明,还很有教养,是吗?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很有教养?

生:“为设果”。

师:这也正好印证了课文中描写杨氏子的哪一个字?

生:“惠”字。

师:老师查了字典,“惠”除了聪慧之外,还有一种意思是表示善良、有教养。

(师生一起书写“惠”。教师点拨:注意卧勾,把这个“惠”字记在脑中,刻在心里)

【反思:此处在多次教学实践中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从情境表演出发,通过比较、联系、归纳等教学策略,学生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已经从初步体会抵达了深刻体验。这是一种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五、探寻文言文写作的“密码”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回答后,当时会作何感想。请你试着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语言,试着写下来,就写在课文的结尾。你可以用现代文写,也可以用古文尝试着写。

(学生想象写话,并交流)

师:既然孔君平有如此多的想法,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写进去,而是到这里戛然而止呢?

生1:写了也就不会有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了。

生2:写了就不会让读者产生如此多的联想。

师:文言文就是这样言简义丰、惜墨如金。

生3:因为课题是《杨氏之子》,孔君平不是文章中最主要的人物,所以就不写了。

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启示,我们写文章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则可简略一些。

(学生尝试背诵《杨氏之子》。教师补充课外文言文《道边苦李》,让学生再次领略小古文的言简义丰)

【课后思考】

结合本课教学及日常观察到的文言文教学现状,笔者有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文言文启蒙在语文教学版图中应有合适的位置

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也有一代之语言。文言文作为过去农耕时代的产物,代表的是一种慢生活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它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更加复杂、更具逻辑性、信息量更大的世界。但文言文作為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仍需保持一份温情和敬意,更何况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对文言文在儿童语文学习中该占的份量及学习方式,各路学者因自身经历及所据立场不同,不少结论如同水火两立。笔者以为,夸大其词和拔高要求,视而不见和弃如敝屣,都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给予文言文合适的定位,而不是如当下的教学现状,只是一种点缀和装饰。

小学文言启蒙首要的是材料。材料质地需清新、浅显、有趣、典雅。除诗词外,文言文首选小故事,特别是机智幽默类是上上之选。如,这篇《杨氏之子》就是佳作。

二、遵循以朗读为核心的基本阅读规律

文言文言简义丰,单音而韵长,讲究音律的起伏流转,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初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通过放声朗读,可获得对文章整体的初步感知。

文言的读,必须扎扎实实,从严要求,力求正确流畅。诚如朱熹所言: “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本课一开始教师的反复范读及学生的跟读,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但读忌单调,防止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疲劳。文言的读因目标指向不同,形式也迥异。猜读、跟读、正读、对读、诵读等,均可顺势而为。

如前面教例所示,随着课堂的推进,朗读需与文本理解、情感体验交融进行。朗读不仅是感受语言的音韵句读,更能获得对人物形象和叙事情节的感知,实现读中体验、读中求义的目标。诚如曾国藩所言:“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文言文启蒙教学更要有游戏精神

人天然有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孩子更甚。他们会被愉悦吸引,而抗拒枯燥乏味。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吸引孩子,是教师的专业考量。

本课教学,我力求体现自己一贯提倡的游戏精神。比如,把三个学习任务并不高明地改装成三个游戏。从教学的现场来看,学生还是因为这样的转换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然,课堂本身的安全感、愉悦感和习得感都是游戏精神的核心要素。

面对离学生现实生活遥远的另一种语言范式,如何开发整合文言文中的游戏元素,如何把文言文内容进行游戏化学习的包装,如何在教学行进中坚持自由与快乐的追求,都是我在本堂课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个人认为,让学生把文言文学习与好玩快乐画上等号,这才是基于儿童认知科学的文言文启蒙教育。

对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文言文对孩子的精神和言语生命有价值,但远不是最主要的。对于浩如烟海的文言文和过往的学习方式,我们绝不应神神叨叨的“复古”,而应坚持拿来主义,让其成为儿童语文素养和精神版图中的一块拼图。

(责编 韦 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437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