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刚
[摘 要]目前,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阅读教学乎失去了语文的本真,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留一片天空,给学生想象插一对翅膀,给学生情感融一曲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阅读课堂;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15-02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当下的语文课堂承载的内容日益增多,教学的形式日渐丰富,课堂自然也越来越“热闹”。“满堂灌”淘汰出局,“一言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的朗朗书声”“满堂的声光动画”“满堂的小组合作”……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种“热闹”的背后,阅读似乎失去了本真,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语文教学像是患上了“多动症”,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一、现状:热闹的背后是虚假的繁荣
(一)课件精彩,只是乱花迷眼
现在有很多教师患上了“课件依赖症”,一些青年教师如果离开了PPT,就不会上课了。在备课时,他们总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而忽略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分析。他们认为上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保守,就是观念落后,就是教学技能不先进。尤其是公开课,教师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呈现一组组图片,一会儿播放一段段音乐……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屏幕所吸引,显得兴趣盎然。但是,课后问学生对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都说:“音乐很好听,画面很漂亮,游戏很好玩。”像这样滥用课件的课堂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它不仅淡化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忽略了语文实践,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追问连连,只为避免冷场
有一些教师患上了“安静恐惧症”,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气氛”,害怕课堂出现冷场。他们认为课堂“冷场”就是自己的教学组织有问题,未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怀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往往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没等学生思考,他们就想让学生有精彩的回答。如果学生暂时沉默,教师就连珠炮似的给出一连串的提示。殊不知,追问连连,只是用教师的语言干扰和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即使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不是他们思维的成果。
(三)小组合作,只见多人“合坐”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被很多教师视作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法宝。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很多的合作学习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有的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有的还没想好自己的看法,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种缺乏了平等沟通、思维碰撞的“多人合坐”形式,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反而会禁锢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策略:静静地等待是最好的姿态
(一)静静地等待,给思考留一片天空
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要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效果。
不久前,在杭州听一位特级教师执教《与象共舞》一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听课教师连连叫好。回校后,我迫不及待想在自己班里亲自演绎一番,并邀请了年级组的其他7位教师前来听课。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大师的教学设计之后,我拿着“令人心动”的教案,想象着那“人人激动”的课堂,还没有上课就开始有些飘飘然起来了。可教学效果并不那么让人满意——课堂上学生听得认真,但思维并不那么活跃;有人发言,但缺少有创意的生成;目标达成,但课堂却不见得精彩。我百思不得其解。课后,教研组长的一席话,帮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今天你上课的时候太着急了,一个问题刚提出,就急着找学生回答。有的问题连我都没有反应过来,你让学生怎么来得及思考。学生思考得不深,当然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出彩的回答了。很多时候,你只要稍微等一等,课堂就精彩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难怪上不出“精彩”,我茅塞顿开!
知识是由学生自己获得的,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连接,完成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回报。
(二)静静地等待,给想象插一对翅膀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默读,因为默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默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如,人教版四下《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段话: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省略号的两大用途。一是表示省略,常用于引文的省略或列举事物的省略;二是表示断断续续,常用于话语间。接着,我跟学生一起确定此处的省略号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意思。最后,我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大雕塑家罗丹說话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赶快从书上找答案吧!”
(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学生在反复默读这段话后,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对罗丹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静静的默读中走近文本、合理地想象,才能使他们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
(三)静静地等待,给情感融一曲共鸣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在潜心思考之后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若想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与文本的对话中、与教师的合作中,有所启发、领悟,就要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静静地等待,给情感融一曲共鸣。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有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在引导学生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时,学生大多从“发发慈悲”“再也受不住了”“带我离开这儿吧”等处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学生总是读不出凡卡当时悲伤绝望的心情。于是,我请学生读读这段话,特别要求读好这段话中标点符号,看看从中自己体会到凡卡怎样的心情。在反复朗读这段话后,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从两处省略号中仿佛看出了凡卡流下的两行热泪……”最后,再次让学生读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语段,效果非常好。这是因为文本的情感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了。
可见,如果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能敏锐地抓住语言进行品味、咀嚼,引导学生用心思考、发挥想象,文字就会变成鲜活的情感,并在学生静静的感悟中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出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迪、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己控制的时间。让我们期待在这“静静地等待”中,学生能“茅塞顿开”,以收获出人意料的精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