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益华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遴选适宜的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角色转化中强化感受体验、在独辟蹊径中增强认知动力、在童真童趣中感悟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本位;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28-01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过程的设置,让学生在童真童趣的愉悦氛围中学习语文。
一、遵循认知规律,在角色转化中强化感受体验
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爱探索、喜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本之中,并进行角色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中。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扫路人热爱生活、豁达开朗的精神品质,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是这位扫路人,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由于老人年事已高,风景区的领导要安排老人退休,但老人不肯退休。老人会怎样说服领导呢?”于是,教师扮演领导,学生扮演扫路老人。角色转化之后,“景区领导”率先发难:“老大爷,山区扫路的工作实在太辛苦了,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退下来早点安享晚年吧!”有了角色的转换支撑,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老人”说:“退休?早着呢!我再干个十年八年都不在话下。你看,这好山、这好水,我怎么舍得离开呢?你们要是真为我着想,就让我在这儿多待几年,我就感激不尽了。”
学生尝试“劝说”时的语言,与课文中老人的思想情感如出一辙。这正源于学生角色置换之后的意识回归,再现了老人永不服输、乐观开朗的个性,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契合认知规律,在独辟蹊径中增强认知动力
很多学生一开始学习语文时兴趣并不低,但在天天重复的机械模式中,他们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独辟蹊径,通过全新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故事简单短小,其蕴含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师从课文故事入手,选择了“纸条”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猜想作者会在纸条上写些什么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之下,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认为纸条上要有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小红车的主人道歉;其次,表达了自己愿意赔偿的想法,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明确了内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练笔,将纸条内容进行还原。
这一案例中,教师以纸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新穎而独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同时更历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促进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贴近学生实际,在彰显童趣中运用教学语言
阅读教学凸显童真童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要在教学策略等外围层面着力,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考量。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活泼生动的问题,并以最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语言风格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沉入文本。
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之后,通过极富童趣的语言进行提问:“这篇课文涉及很多人物,每个人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让你为他跷起大拇指的‘会让你产生踹他一脚冲动的 ‘让你会对他啧啧称赞的 ‘让你想对他说一声谢谢的不同人物来。”一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眼睛立刻就变得雪亮起来,内心的认知欲望也被重新点燃。于是,他们纷纷潜入文本的世界中,对课文中众多人物进一步体验。
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受教师语言的感染,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语言和精神和谐共进的过程。学生个体生命完善与发展既需要言语能力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崇高精神的滋养。只有真正着眼于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每个学生的生命在场,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和灵性的世界中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