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上海市最大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农业县(区)。本区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占了重要比例。当前,传统的、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崇明在积极推进生态岛建设和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目标
崇明积极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发挥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解决合作社发展的困境,提高社员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提升其生态文明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增强幸福感,体验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成为新型经济模式的受益者。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在当地的就业率,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从而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打造崇明绿色农业品牌。
二、基本做法
(一)社区学校按需施教,建立服务制度
第一,建立定期走访、定期座谈制度,与合作社负责人共同制订培训计划。按照农业生产的时间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根据芦笋生产的全年计划,做出全员培训安排,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分层次的培训。第二,培训内容符合生态农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主要包括实用技术培训和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在县社区学院统一领导下,港沿社区学校结合生态岛建设的需要,加强合作社农民生态文明素养等方面培训。第三,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主要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入户、进田培训指导,也采取将社员送出去培训的形式;建立示范户观摩、社员之间互帮互学的方法。这些灵活的培训方法可概括为“四入培训法”,即培训要做到“入社、入户、入田、入脑”,做到培训的形式和地点灵活多样,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第四,加强外来务工农民的培训。社区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实施外来务工农民的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其开展素质教育,重点开展政策法规、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将社会治理融入社区教育中,使当地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二)开展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培训
社区学校将培训项目以“菜单式”分发到合作社每家每户,由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项目进行培训。社区学校根据报名人数进行汇总,确定适合本镇特色和农民需求的培训项目,如白山羊饲养、农家乐餐饮客房服务、农家乐安全服务、旅游咨询服务等。经过培训的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找到了工作。这种培训为政府减轻了就业压力,更促进了本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培训
社区学校以“实验项目”为突破口,以“燎原计划”项目为抓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在社员当中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送教到社、送课下村”,培养适应合作社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培训改变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打破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发展味觉农业、观光农业,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培训使得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三、主要经验
(一)建立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为农民培训提供教育平台
崇明社区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建立了以崇明社区学院为龙头,以18个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以208个村(居)委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在社区学院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乡镇社区学校校长负责、社区教育联络员监督协调、专职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的强有力的农民培训专业队伍。
(二)合理配置、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合作社农民培训网络
崇明社区学院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资源,初步构建了合作社农民培训网络。横向层面,由作为教育部门的各乡镇社区学校主动和农业、科技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优势,避免培训内容重复、受训对象重叠等问题出现,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纵向层面,社区学院将全县各乡镇的农业特色进行汇总分类,选定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合作社,组织其他合作社的农民参观、培训。
实现农科教结合,通过培养实用人才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培训网络的建立打破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农科教各部门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使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整体效益。
(三)努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1.典型示范型培訓模式。合作社农民的培训需求有较强的一致性,选择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合作社作为典型,形成培训基地,组织其他合作社的农民参观、培训。形成“培训+基地”“观摩+示范”的模式,是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进行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样式。
2.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通过深入合作社的田间地头,直接面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样式,培训现场突出代表性、示范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该模式能帮助合作社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问题。
3.文化活动型培训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人文环静和文化氛围,提升文明素养的培训模式。围绕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注重宣传载体的建设。通过举办文艺汇演、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先进合作社和优秀社员评比等活动,增强农民的合作精神和综合素养。
(四)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培训实效
1.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社区学院以生态岛建设为目标,建立了具有崇明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各乡镇社区学校结合本乡镇的实际,将合作社的生产计划和培训计划有效衔接,做好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
2.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材。促进“一镇一品”特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采取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开发教材和独立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合作社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工作。以突出实用特色为原则,构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崇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形成了崇明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崇明非常重视外来农民工培训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区教育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农民和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专家点评:
崇明社区学院紧紧围绕生态岛建设的目标,根据合作社新型农民培育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合作社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各乡镇社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走出了一条农业经济新常态下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本案以“三级网络体系”和“四入培训法”为特色,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解决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提高了社员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提升其生态文明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让农民从教育培训中提升致富能力,增强幸福指数,同时还积累了宝贵的农村社区教育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点评人:宁本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