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玲
[摘 要]古诗词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真正把握其文体特点,并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需求,引领学生深入到诗词内核中,感受其韵律之美、画面之美和情韵之美,古诗词的教学效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探寻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53-01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的重要资源。阅读教学就应紧扣古诗词自身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品析和联想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律之美、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
一、多重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不仅有句末的押韵之美,在语调节奏上也有着鲜明的平仄之分,呈现出简短精练、平仄有序的特点,风格明朗。这种形式的文体适合学生运用朗读的方式来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个人读、集体读、合作读、竞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在多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独有的韵律之美,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如在教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教师就始终将诵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然后,组织同桌之间互读,并在相互聆听的基础上,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紧扣“七言绝句”的特点,引导学生用“ /”标注出诗歌语言的节奏,并组织学生以配合读的方式,将七言绝句独有的节奏感表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不仅将诗歌的大意呈现在自己的思维意识中,同时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了较好的掌握。
宋朝著名学者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此话直接点明了诗歌教学的核心要点,即要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在魅力。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诵读,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诗歌内在的认知规律,进而真正体悟诗人蕴藏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二、放飞想象,体悟诗词的画面之美
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精练的语言。精练的言语形式中也具有鲜明的跳跃性,因而很多意蕴诗人也就不能完整而丰富地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想象意识,通过想象来弥补诗歌语言没有表达出来的情境,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歌时,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圈画出诗歌中描绘的情境:湖光、秋月、潭面、洞庭湖、青螺……并组织学生结合诗歌的大意,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事物串联起来,组合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从而再现诗人蕴藏在诗歌中的画面。但教学仅仅止步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又引领学生紧扣诗歌的诗眼“和”字,进行拓展联想:“你觉得诗歌中的景物‘和谐在哪里?”很多学生纷纷从诗歌原有的画面入手,深入感受洞庭湖“白”“青”交融的色彩和谐,感受洞庭湖“盘”与“螺”之间的形态之美。在这样的认知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发挥想象能力,对诗歌中的未尽之言进行描述,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不能脱离画面而空谈文本的语言,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钻在诗歌的语言中进行机械地理解。只有在丰富的想象空间里,真正契合诗中画和画中诗,才能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资料链接,体味诗词的情韵之美
由于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和语法习惯与当下的表达法则有一定的差异,诗人常常将自己想说的话借助某些事物委婉地表达出来,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歌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巧妙的链接,引领学生穿越诗歌语言表层的樊篱,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情意之美。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诗歌中“千山、鸟、万径、人、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事物所构建起来的画面,营造出寂寥、荒凉之感。在学生理解古诗大意、联想诗歌画面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学生:“诗人仅仅是在描写冬天里荒凉而寂寥的景色吗?”很多学生若有所思,纷纷意识到诗人表面是在描写景色,实际上是想借助景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教师为学生补充了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柳宗元因为仕途失意,心中的寂寥与郁闷无法排解,只有在这寒冷的冬季,借助寒江垂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千万孤独”之情。
如此一来,在教师的铺设与链接之下,学生对于诗人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更好地感受到了蕴藏在诗歌中的独特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诗歌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真正把握好这些文体特征,并順应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需求,引领他们深入到诗歌内核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画面之美和情韵之美,古诗词的教学效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