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
[摘 要]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养成多读、多看、多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充分自读、细致精读、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深度感悟、比较揣摩中学会移情,从而获得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45-01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诵读教学。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各个年级更需要重视诵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文章,深层次地去感受、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对文章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从而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一、充分自读,深度感悟
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较多,学生没有充分的诵读时间,导致他们缺乏自主性,不动脑、不思考,也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对此,教师应分配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然后自己去思考、琢磨,并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提升语感。
在教授课文《小摄影师》时,课堂上,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提出问题:“通过读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想谈谈自己的见解。听完学生的回答,教师再让他们仔细读课文,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最后,再通读一次课文,看看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能否解决,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一个小组成员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却希望小男孩再来呢?”这时小组里的其他成员解释道:“记者是宣传、采访高尔基的,高尔基先生不慕名利,而且对少先队员十分关心、爱护,所以他不想见记者,只想见小男孩。”
上述课堂实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学生们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就能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把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充分的阅读才能保证学生有所感悟。
二、细致精读,比较揣摩
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仅仅让他们自己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是不够的,这时还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带领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精华之处、構思独特之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即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为主,以点拨、引导为辅,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深层次理解文章情感,获得语感。
以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之后问:“通过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么了、做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道:“文中写了作者‘颓然就醉。”紧接着,教师问:“‘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就是作者喝醉的意思。”教师接着追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西山之旅的快乐,‘醉字能表现出这一情感吗?”学生们回答不上来,可见他们理解得不透彻。这时教师点拨道:“‘醉不仅仅是喝酒喝醉,还可能是作者因为西山的美景太美而陶醉其中。”之后,学生们将“陶醉”与“喝醉”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有时候会出现不理解文章或者是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帮助他们理解,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让他们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不断进行揣摩,不断进步。
三、反复诵读,学会移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文章,才能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深厚情感。这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在熟读文章后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将作者的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感受到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
在讲述《纸船和风筝》一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来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重读、轻音、节奏、停顿等。之后,笔者播放音乐,请学生来朗读。音乐渲染了学生的情绪,他们很快进入了文章中动物的情感世界中,读完课文后还沉浸在动物们纯洁的友谊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在抹眼泪,这是他们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才会有的表现。
从上述教学实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文章中故事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进行了连接,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读出了文章的味道,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总而言之,优美的诵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让“读”占鳌头,使学生养成多读、多看、多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诵读,并在必要时给予他们帮助、点拨,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语感。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