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芳
[摘 要]写作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愿意表达自我的體验和感受,但是缺乏一定的写作方法引领。我们要借助于写作教学,让学生的作文有物、有序、有情、有法。
[关键词]即时语用;思维导图;开放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85-01
写作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写作,愿意表达自我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缺乏一定的写作方法引领,少了表达技巧的润泽。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有物、有序、有情、有法呢?
一、建构“即时语用型”课堂生态,让写作训练有根基有机会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伙伴。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写作活动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让学生的写作在一定的情境与根基上发展,做到“有话可说”,让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在范例的引领中逐步提升写作的能力。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内容,文本的第五小节是学生练习写作的范例。在学生精读全文后,我引导他们把目光聚焦到“美丽的夜景”这一小节,孩子们发现全段都是围绕着第一句话的内容来写的。我抓住教学的契机,给学生介绍了“总分”的写话结构,即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叙述,这样便于读者把握文本的主题。紧接着我引领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作者怎样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既生动又具体?”学生发现,文章中多次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在此基础上,我与学生一同回忆我们开展的活动,模仿这样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练习。学生的表达有章可循,写作自然得心应手。写作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将它渗透到语文学习的每一个领域。除了基于教材的“仿写”,还有对教材略写部分的“补写”,对教材的“续写”等。
二、建构“思维导图型”课堂生态,让写作训练有材料有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的形象为主,图形是孩子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写作教学中,尝试进行“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即引导学生将写作的全过程用图形构思出来,通过“画”实现对思维的整理,写作材料的选择、写作思路的发展、表达手法的应用在“画一画”中由模糊逐渐走向深刻。
比如,我在写作教学时,引领学生围绕“一件趣事”进行构思,鼓励她们用图像展示自己的写作初稿。要求作品要突出“趣”字,内容具体,注意详略得当。刚开始,学生描绘的图像一般都拘泥于“幼年”,趣事的描写也仅仅是一则笑话、一次游戏等。图像整体上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缺乏新意。思维碰撞后,大家发现,趣事的时间可以发生在幼年,也可以是现在,甚至还可以想象为将来的;地点上来看,趣事可能在家中,也可以是在校园,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对“趣”的表达,可以是直接的描述,也可以借助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衬托。整幅图以“趣”为中心,多元发散。思维导图让单一的思路走向立体化,丰富了写作的资源,原先过于直白的表现手法显得富有韵味了。在构思中,学生也学会剔除了那些不具有典型性、不能够贴近主题的材料。
三、建构“开放性评价”课堂生态,让写作训练有交流有动力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学生写作的时候,他们的热情需要有真诚的回应作为报酬。这一回应的主体肯定包括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后,进行文章的回读与完善,在自我叩问与修改中提升写作的审美追求。让自己的作品趋向于完美,这就是管建刚老师提倡的“作品意识”。
而写作之所以发生,其实不仅仅源于个体的“作品意识”,很多时候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是“他人回应”。因此教师应在写作后,组织有声有色的评价活动,引领学生信心百倍地参与到言语实践中去。我经常将有着典型意义的学生作品编印成册,供大家传阅。在作品的右侧开辟出“点评栏”,鼓励他人实名对该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周后评选出最佳“点评人”。倡导小作者进行二次写作,再次展示传阅。多层次的修改、展评后,出版“作家文选”。儿童的发展有“现有基础”和“目标定位”两个界点,二者之间即为“最近发展区”。同伴之间的点评活动就是促进“最近理解”生成的途径,这种“理解”更接近作者本身的“目标定位”,因为伙伴之间更为了解相互的状态和潜力。教师对儿童作品的评价理应滞后于同伴评价。教师要进一步催化儿童写作的热情和幸福感。我常常将学生的作品向报刊投稿,向网络推送,向校内媒体展示,增强他们写作的成就感。
“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写作教学就是理解儿童可能性的一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研究儿童写作的根基,让写作教学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使之在写作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心。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