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荣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朗读、重视情感唤醒,就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要契合认知,在借力插图中引导学生感情诵读;改变形式,在语言置换中引导学生感情诵读;巧设导语,在一唱三叹中引导学生感情诵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情感;朗读;文本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52-01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朗读的价值,也研究出诸如配乐融情式、情境诱发式等旨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朗读策略。其实,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情感的激发已经不再需要太多外在的刺激,而对于源自内在意识中的刺激则感受深刻。教师可以借助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一、契合认知,在借力插图中感情诵读
教材中的插图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以及与文本内容的高度融合,不仅成了学生解读课文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课文插图能够激发情感吗?笔者之前也存有困惑,但一次同课题教研活动,消除了我的困惑。
教学《灰椋鸟》中“排空而至”时,一位教师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的字面理解,出示了“排”在工具书中的几种义项供学生进行选择,再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课文中,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时,看似有意地进行了重音的设置,但理解还是相对肤浅,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自己的意识,朗读的情感基本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另一位教师先是出示了灰椋鸟归林时百鸟齐飞的画面,在引领学生理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整群整群”这些核心词语时,将图片穿插其间,学生不时发出阵阵惊呼。此时,再让学生重新回归到文本的语言中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不仅很自觉地对这些词语进行了重读强调,语速的快慢、语气的高低也顺应了文本语言表达的节奏,朗读中充满了强烈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教材编者之所以对每篇课文都配置相应的插图,就是要给学生认知难点的学习体悟和情感体验的渲染形成支撑。在这一案例中,教師充分运用图片内容刺激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丰富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改变形式,在语言置换中感情诵读
在阅读教学中,当我们遇到情感元素相对丰富的语段时,如果借助一般性的高低轻重的技巧,仍旧不能表达、再现作者的情感时,教师就可以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调整,以顺应作者的表达意图。
如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为了表达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表达出来呢?教师除了引领学生感受这一语段所表达的内容外,还指导学生密切关注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在学生深入感知言语形式的特点后,教师则顺势将原文改成了诗歌的形式:“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
诗行的出现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已经形成了基本认知之后。面对这样独具魅力的形式,学生无需教师的着力指导,就能将原本蕴藏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课堂氛围也随之迈进了情感体验的高潮。
三、巧设导语,在一唱三叹中感情诵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引领者,有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每节课中的学习板块与活动,都必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与串接。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设置的导语串词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更能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创设一条高速通道。
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在行将结束之际的总结板块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诵读:“她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女作家、社会活动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十大偶像之一,她就是——;她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成了残疾人,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与这个五彩缤纷、有声有色的世界永远隔绝了,她就是——”在两句对比鲜明的导语串接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洞察与了解。随后,教师再次进行导语串接:“一个从小残疾之人与教育家、活动家之间的距离何其之大,但她硬是克服了所有的障碍和困难,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她就是——”
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运用极富穿透力和渲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海伦·凯勒的名字进行一唱三叹般的呼唤。在学生生一浪高过一浪的诵读中,文本的主题、人物的形象逐渐清晰,并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
文本并非无情物,学生情感诵读只有在媒介的支撑下、在巧妙的设计下、在自然的引导下才能形成。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朗读、重视情感唤醒,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