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丽
[摘 要]于永正老师强调:听、说、读、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四个维度,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课堂,要求学生把表达的意思“说”完整,要概括的内容“说”清楚,事情的经过“说”得有条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表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9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和他人交流。然而小學生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造成他们无法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好地集中精力,把握住对方的表达重点,从而使得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也显得词不达意。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语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听得更清楚,说得更明白。
一、立足课堂,“说”完整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句子的概念,储存的仅仅是日常口语,在语言表达时,只说自己认为重要的主干部分,这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造成信息传达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立足课堂,抓住学生的每一句话,让他们注意自己表达的完整性。
在学习《有趣的发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语用,让学生尝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如向学生提问:“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很完整地回答出问题,也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会粗略地用“不会掉到海里”来回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分析问题:“这个问题中一共提到了几种昆虫?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两种,一种翅膀特别大的,一种没有翅膀的。”教师进一步启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住题干,也要回答两种昆虫。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主要想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岛上会有这样的两种昆虫,但是却没有翅膀小的昆虫。”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了要完整地回答这道问题,不能过于简略,而要讲清楚“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何能生存下来,而“翅膀小的昆虫”却不能生存下来。
二、概括内容,“说”清楚
低年级的学生在概括事物的内容时,往往显得比较笼统,很难把握住事情的关键,说得更为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概括文意,或者概括描述生活、学习中的某一件事情,学会清楚地概括内容。
在学习《青蛙看海》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语用,让学生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笼统地用“青蛙通过努力最后看见了大海”这样比较笼统的话语来概括。他们不能很清晰地讲清楚文章中所交代的青蛙如何一步步努力,最后看见大海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青蛙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看见大海的呢?它要看见大海的话,必须做什么事情?它在谁的帮助下最后看见了大海呢?是谁告诉青蛙一定要攀登上山顶才能看见大海呢?”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内容,考虑的内容可以更加全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勾画法来概括文章的内容,思考一下在青蛙攀登上高山的过程中总共遇到了哪几个人物,它们分别对青蛙说了什么话,对青蛙有什么促进作用。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思路清晰,“说”条理
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保持思路的清晰也是十分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表达内容的时候缺乏条理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理顺说话的顺序,尝试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小鹰学飞》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小鹰到底是不是学会了飞翔?为什么老鹰一直都说小鹰并不会飞呢?”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初步讲出答案,但是思路却显得混乱,有的认为“没有飞得超过大山,不能算学会”,有的回答“因为还有其他老鹰在小鹰的上面飞,它要超过它们”。学生虽然大致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却并未领悟文章所表达的学无止境、谦虚好学等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真的、已经、还不算”这些关键词,思索小鹰的超越一共有几次,老鹰每一次是如何启发小鹰的,老鹰和小鹰的对话说明了什么?这可以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结构,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显得条理清晰,如此可以促使学生在语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把握好机会,善于引导,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