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对比式教学,让写作本位向深处漫溯

对比式教学,让写作本位向深处漫溯

樊亚莉

[摘 要]写作本位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与思考,在选准对比价值点的同时,让学生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洞察文本表达策略上的特征,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提出洞察作者的立意策略,揣摩作者的整体思路,辨析作者的语言风格等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语用教学效益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洞察立意;揣摩思路;辨析风格;对比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86-01

阅读教学积极倡导以写作为本位的原则,旨在引领学生在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用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在深入辨析中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原文对比,洞察作者的立意策略

很多经典的文本在选入教材之后,编者从编著的维度都对这些文本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修改。那究竟原文是怎样的,编者为什么要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这样的问题,在联系原文进行对比的同时,感知作者原本的用意、编者的用心,从而在对比视角下形成双向的收获。

以《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为例,编者在选用这篇课文时将原文中的结尾删除了:“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显而易见,作者林清玄在描述林肯的事例之后,通过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妙笔告诉读者,应该睿智、宽容地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批评。而苏教版教材在删除这一结尾的同时,还增添了关于“林肯对国家分裂的言论”,编者的用意究竟何在呢?教师引领学生以对比的视角关注教材课文与原文之后就不难发现,林清玄的原文旨在肯定林肯其人内在的人格魅力,让读者都能胸襟宽广,乐观而豁达;而编者将这篇课文编排在“名人风采”单元中,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了解林肯,感受这位“鞋匠儿子”的伟大成就。

通过深入洞察辨析原文的作者之意和编者用心,有效地为学生树立“如何表达心中想法”提供了写作的窗口,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写法对比,揣摩作者的整体思路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阅读教学所关注的维度已经不再是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而该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对文本内容谋篇布局的策略,深入洞察作者写作顺序的精妙。因此,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相同内容的不同描写,与作者形成深入对话,不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为例,作者对这位老人进行了两次的外貌描写。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围绕着这两段外貌描写,在联系中进行对比:这两处外貌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两次外貌描写的价值点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的对比思维开启,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情境摄入思考,最终发现:这两处外貌描写中,第一处是从身材到衣着,粗线条下的整体轮廓描写,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老人,并没有特意留心;第二处是在与老人形成了深入对话之后,已经对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外貌描写也是以特写的方式进行。

由此形成了這样的学习体悟: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具体的认知情况,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顺序中,由此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文体对比,辨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以写作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善于从具体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事实上,即便描写的是相同的内容,但文体不同,作者在内容选择、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上都会彰显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感知不同文体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深入感知文体特征,为学生语用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麋鹿》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准确是说明文性文本最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的深处,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对文本语言的辨析与感知上。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文本中散文《呼鸭》中的片段,让学生深入阅读片段中对鸭子外形、神态和动作的形象化描写。学生在对比性阅读中发现:这两段文字虽然都是描述动物的,但《麋鹿》作为一篇说明文,它的语言相对较短干练,体现出简洁而准确的特点;而《呼鸭》是一篇优美生动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与说明性文本中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出示的这一片段对鸭子的描写显得生动而极富情趣。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以对比朗读的方式再次潜入到两篇文本不同的语言中,感知不同文体下的语言特色。在这样的对比式阅读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体特征的差异感,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语言认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写作本位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与思考,在选准对比价值点的同时,让学生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洞察文本表达的特征,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4544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