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环林
[摘 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各部分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内在联系;深层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53-01
马克思哲学表明: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何以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深层阅读、有效阅读的通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抓住内在联系,由已知走向未知
根据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纵横蔓延,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进而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解读。
如苏教版第七册《泉城》一课,主要以“总分总”的形式介绍了济南泉水的多而美。而《九寨沟》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让他们找到《泉城》与《九寨沟》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照,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写景类的文章。因此,教师就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写景知识进行复习与回顾,想一想《泉城》一文中是如何介绍景物特点的,采取了什么方法,是不是所有的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都是一样的。经过对比联系以后,学生发现,两篇课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作者在描写的时候,都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且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泉城》采取的是并列段的形式对各种泉的特点进行描写;而《九寨沟》则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描写。在联系与对比中,学生获得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刻认知。
该案例中,在《泉城》与《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上,教师采取了抓住两篇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在异中察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写景文的了解从简单走向了深入,达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阅读教学目的。
二、抓住内在联系,学会举一反三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入手,通过深入学习,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有趣的发现》与《小动物过冬》这两课。其中,《有趣的发现》一课主要讲了达尔文在考察一个小岛时发现了这里的昆虫要么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而翅膀不大的昆虫却在这儿无法生存下去。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这里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隐藏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小动物过冬》一课主要讲了小动物们各有各的过冬方式。从表面来看,这两篇课文之间并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在于,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动物的形态以及生存方式都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这个角度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形成对课文内容最深刻的认识。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从《有趣的发现》与《小动物过冬》这两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中帮助学生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白了在阅讀课文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对一篇、一课的认识,而要善于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向深处发展。
三、抓住内在联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词语出现。这些词语之间表面看来毫无关系,其实不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词语的内在联系入手,连词成句、连句成段,从而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一》时,课文中出现了“春节、饺子、拜年、清明、扫墓、踏青、端午、粽子、龙舟、中秋、团圆、月饼”这些词语。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教词语,那么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仔细审视这些词语,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即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节气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合适的词语进行写话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识写结合,提升学生运用能力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该案例中,对于文中的词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的学习孤立地停留在识写的基础上,而是根据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这样教学,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突破口,引领学生进行各种迁移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