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丽梅
[摘 要]寓言和童话一样,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学寓言,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感悟寓意,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形象,在形象中感悟寓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寓言的语言、情节,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寓言形象,掌握学习寓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寓言形象;教学策略;语言;情节;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23-01
寓言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形象来阐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体。它和童话一样,属于故事类文本,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因此把文本塑造的形象简单地理解为寓意的比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只获得一个枯燥的、抽象的道理,无法真正领会寓言的寓意,更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寓言的形象分析,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通过语言感悟形象
谭达先生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烦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因此,对寓言的教学,我们应当像教学其他记叙文一样,抓住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感受寓言所塑造的形象特点。寓言的语言一般具有形象性、精辟性的特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纪昌学射》一文有这样一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聚精会神地盯着它。”教学时,我们应通过想象、补充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纪昌是怎样“每天”“聚精会神”“盯”着虱子,在头脑中放电影,获得纪昌刻苦练习的画面感,体会纪昌专心、坚持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到寓言形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只有抓住形象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形象的意义所在,才会对寓言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也才能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通过情节感悟形象
寓言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基本都有完整的情节。在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人物的语言、思想、行为,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行思考内化,从而与寓言形象产生思想的共鸣,深入体会形象的意义。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扁鹊治病》一文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过程体会作者塑造的扁鹊形象。首先,引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天”“过了十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理解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点来理清故事的发展过程,看看在这过程中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说些什么。这里,既要让学生体会扁鹊的病理分析过程,更要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蔡桓公的心理变化:无所谓讽刺—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疼痛病死。这样,使生体会到故事发展的两条线索——扁鹊是主线,蔡桓公是暗线,它们共同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把整个故事叙述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对整个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对扁鹊精深的医理和蔡桓公讳疾忌医产生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抓住故事情节理解体会寓言形象是教学寓言类文本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寓言的思想含义,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通过对比感悟形象
翻开人教版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教材编者都把两则寓言放在一起,组成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二年级下册是《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三年级下册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四年级下册是《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些寓言故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引领学生理解、内化、传承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解读教材,更要细心体会揣摩编者的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寓言故事,体会故事形象,提高教学效益。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抓住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情节对比。两则寓言都按照看到现象—采取行动—结果事与愿违的过程来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人物描写对比。两则寓言都通过人物的心理、行动来表现思想。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就能使学生深入认识两个农夫的思想,理解寓意的深刻内涵。
对比感悟形象,不仅使学生对形象特點的认识更深刻,而且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学会学习。
总之,在寓言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寓言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刻内涵,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