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晖
[摘 要]相对而言,口语交际互动性强,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创设。但是怎样运用好情境?以《请你帮个忙》“同课异构”三节课为例,浅析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多“帮忙”一点,就能使课堂呈现异样的精彩策略。
[关键词]口语交际;开门见山;多维发散;即兴创作
[中图分類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96-01
相比其他内容,口语交际互动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情境来支撑。但是怎样更好地运用情境呢?笔者有幸听了苏教版五年级《请你帮个忙》“同课异构”三节口语交际,获得不少启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对这堂课进行剖析,我发现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多一点“帮忙”便可促使课堂呈现精彩的策略。
一、开门见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案例1】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性别、年龄把全班学生按照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分组,每组结合自身实际自选一个情境,并采用轮流发言、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形式,根据“请别人帮忙该怎么说,别人请你帮忙时又该怎么说”这一教学目标,直接进入情境进行体验。从课堂氛围来看,各小组讨论热烈,但我们也发现各小组之间活动呈现一种类似现象:
1.生1: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你能否拉我一下吗?(生2:好的!)
2.生1:不好,我的钱没了,你借我一块钱,好不好?(生2:行!)
3.生1:叔叔,我的球掉进池塘里了,请你帮我捞一下,好不好?(生2:没问题。)
这种单纯对话,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复制,缺乏自主性内容。从教师行为来看,的确切合新课标精神,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完全放手;但是因缺乏指导,其所谓的对话活动只能草草收兵,学生口语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而这还源于教师对其口语交际训练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此笔者认为,针对文本情境创设,教师应该主动“帮忙”,将情境设计得复杂一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生活场景,以便唤醒其生活体验。比如在预设中可以这样设计借不到钱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许更能有效唤醒学生生活记忆,推促其思考更加深入。
二、多维发散,引发学生思维风暴。
【案例2】(视频内容简介:王鹏放学后来到附近的快餐店,点了一杯奶茶,待奶茶喝完后,再付账时却发现没有带钱,这时正好看见同学张健路过,于是就向他借钱。但是张健却说钱需要买练习本,不能借给他……)
此时,王鹏会怎么说——
A.你必须把钱借给我。
B.不借,我以后就不会理你,也不会借东西给你。
C.求求你呢,我的张大哥,你就帮我这一次吧!
D.要不这样,你今天借我钱,明天我双倍还你。
从情境创设方面来看,教师已经花了心思,尽可能把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方式符合学生思维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但相对而言,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或者让其答案代替了学生的回答。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但是却对口语表达能力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对此笔者认为,针对情境创设,重在交际对象与关系,重在表达态度,乃至方法,而不是最终有没有借到钱。因此,针对这一情境,教师可以再“帮忙”一点,在视频中交代两者关系,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对话交流,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即兴创作,诱发学生“真实”互动。
【案例3】师:放学后,你回家拿钥匙开门,结果转了好一会儿却打不开。于是你去请隔壁邻居帮忙,现在老师就是你的邻居,你说说怎么做?
生:阿姨,我用钥匙打不开门,你能帮帮我吗?
师:好的,让我来看看。(做了几下开门的动作)哎呀,我也打不开,怎么办?
(老师回答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时愣在那里)
师:要不你先到我家来写作业?
生:好吧,那谢谢阿姨了。
师:到了我家,你首要做的是什么?
(学生不太明白,愣望着老师)
师:你还需要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呀!(生打电话)
其实,最好的情境即来自于生活中的场景。教材中无论怎样编排,都是编者的一种设想,离生活中的场景还有一定的距离。案例中教师没有局限于文本,而是大胆突破,所选话题也贴近学生生活,且在通过对话形式提醒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应答,这样让事情有了曲折,学生有了思考,而且学生口语交际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只是这种对话更多依赖于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思考,如能把交际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各种可能,并思考其应答方式,也许课堂更为精彩。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