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时玉
[摘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创设情境和深入对话等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质疑;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35-01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领悟、运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依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课堂才会活起来。
一、拨动心弦,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原始动力。阅读过程应当是一种愉悦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投其所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要激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不断感受阅读的乐趣,发现文本隐藏的奥妙。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范读“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看看(欣赏)”时故意把“欣赏”读成了“看看”。这时,学生发现了问题,小手高高地举起。
生1:老师,你读错了。
生2:你把“欣赏”读成了“看看”。
师:这不可以吗?两个词都表示“用眼睛观察”的意思啊。
生:文中“放进”“包上”“装进”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法布尔对这个小甲虫由衷的喜爱,用“欣赏”前后照应,人物形象更生动。
师:是的,一个“欣赏”表现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迷恋之情,老师可真不该读错。
这样,巧妙设疑,拨动学生心弦,将课堂推向高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面对教师的“错误”,学生敢问、敢说,并懂得透过文字表面,向文本深处漫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精彩的,更是惊喜的。
二、创设情境,有效发散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不应当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与给予,应当是学生自主的探索和领悟。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设想,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云雀的心愿》这篇童话故事,以小云雀的口吻讲述自己跟随妈妈一路的所见所闻,呼吁人类关注环境,保护森林。对学生来说,保护环境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号上。学了这篇文,教师希望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环保的种子。于是,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训练。
师:我们了解了小云雀的心愿。如果你再看到有人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么说呢?
生1:你们不能再乱砍了,森林没有了,受伤害的不仅有动物,还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生2:乱砍滥伐会让我们的土地变荒漠,我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呢?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场,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思维中,环保意识已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可谓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深入對话,培养学生再造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阅读失去了想象,犹如鱼儿没有了滋养之水;阅读失去了想象,犹如鸟儿离开了赖以翱翔的天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生活领域,扩充想象空间。一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了,文本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成为学生释放自我思想的载体。
如,在《一路花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对话:“这篇文章中有三个角色,你喜欢谁呢?说说为什么。”接下来,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有的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用聪明和善良浇出了一路鲜花;有的说,喜欢破水罐,因为它既可以装水,又能浇花……看着学生总是围绕课文内容回答,教师又提问:“向生活更广阔的空间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短暂的思考,学生打开了话匣子。有一个学生说:“我平时总是习惯看别人缺点,现在想想,其实应该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其他学生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教学中,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让课堂绚烂如花。诚然,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都不尽相同,但是通过阅读,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他们都创生了语言,这远远比全盘接收好得多。
总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要敢于打破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大胆尝试,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