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
[摘 要]《七律·长征》(以下简称《长征》)是我国诗词之林中的经典作品。阅读该诗,可以领略到深远的意境和宽广的视野。随着思维视野的拓展,可以从此诗中得到探究能力的提升;随着文学视野的拓展,可以领略到此诗的独特美感;随着历史视野的拓展,还能发掘出“红军”的典故、长征的无奈和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七律·长征》;阅讀教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8-0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胜利后所创作的诗歌,全诗描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赞颂了红军将士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价值观。整首诗只用五十六个字就将红军长征的伟大经历全面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为什么这首诗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呢?这是因为《长征》所具有的壮美内涵,要想真正理解,就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因此,在《长征》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指引学生们在多维化课堂学习情境中深入学习,从而能够更为充分和立体化地投入其中,达到阅读思维方式的全面转变。
一、在阅读中拓展思维空间
一般来说,在诗歌阅读课堂教学中,为切实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含义,教师通常都会在学生们预习的前提下,集中精力讲解一些小学生们自身很难全面理解的词,在进行深入讲解并且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才能达到使学生理解全诗之目的。部分教师也会让学生们自行提出未懂之处,切实帮助小学生们解决相关问题。如此教学手段,表面上看是关注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但实际上仍然是告知,忽视了对学生们思考途径的指引。长此以往,小学生们易形成依赖心理以及思维定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各类知识。在《七律》教学中,巧用语言特点,设计出更加出色的教育境界,指导小学生们参与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能达到思维在场化。比如,在讲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之时,有学生会提出并不理解“逶迤”和“磅礴” 两词的含义。此时,教师并未直接说出答案,也未让别的学生帮助回答,而是指导学生们经历了以下历程:一是在板书这两个词的过程中,就让学生们发现其在字形上的特征,也就是逶迤两字均为走之底,而磅礴两字均为石字旁,进而让学生们去识记和认读。二是指导学生们进行朗读,从而读出逶迤的平和、磅礴的气势。三是让学生们依据词语的读音以及偏旁,如同感受到了五岭的连绵不断和乌蒙山的挺拔险峻。四是请两位学生上台画出五岭以及乌蒙山,这样就能更加形象地掌握词语的含义。如此一来,就能实现音、形、义教学的全面结合,也体现出汉字的文化特征,呈现出了1+1>2之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二、在阅读中拓展文学视野
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用文学视野加以切入,以求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作品自身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指导学生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文学视野。一是体裁方面的知识。《长征》描写的是现代事,但所用体裁却是古代格律诗。七律为七言律诗之简称,每首为八句,每句为七字。每两句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做到严格对仗,要求韵律十分严谨,且第二、四、六和八句的尾字做到韵脚保持一致。二是对诗眼的诠释。读诗,重在读出其中的诗眼。到现在为止,研究界大多觉得《长征》之诗眼为“难”,而笔者则觉得诗眼为“征”。“征”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走远路,而长征则是同义的反复,似是走出很远的路。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并不能全面体现出长征之实质和内涵。所以,此诗中征之含义,精确地说应当为征战,长征应当是路途非常遥远的征战。就语境而言,征肯定是隐含着艰难的含义,而远也是一种难,更何况在途中还需克服诸多困难。三是成语的蕴含。诗词中的文字可以说是高度浓缩的,通常字数并不多,非常精要,但是常常能够读出成语。因此,在阅读中,将成语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从成语中加深对于诗意之理解。在《长征》中,可以找到万水千山、大气磅礴以及笑逐颜开等诸多成语,这样就能体会到长征中跋山涉水之艰难、面对乌蒙山的英雄主义以及会师陕北之乐观主义精神。“万水千山只等闲”之中的等闲仅仅属于主观的判断,体现红军高昂的精神状态,万水千山并非真的很平常,而是红军非常藐视它们。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中,将山比作细浪和泥丸,为等闲之意。
三、在阅读中拓展历史视野
《长征》可以说是记录我国革命史的重要篇章之一,应运用深远的视野来读出其中的历史含义。一是在无奈的长征中克服时艰。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只能进行战略退却起步的。长征可以说是由于时局艰难而只能做出的选择。在长征开始时,红军并不顺利。在中央苏区红军以巨大代价穿越了腊子口,抵达陕甘苏区之后,毛泽东同志就通过《长征》来表现出欣喜的情绪。二是“三军”并非是望文生义。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应当读通其中心思想。通常认为,《长征》通过热情地赞颂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以及乐观主义精神,歌颂红军长征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当时对“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句的理解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觉得和历史真相并不相符。对此,1958 年 12 月 21 日,毛泽东同志专门做出批注: 三军,指的是红军的一方面军、二方面军以及四方面军,并非是指海、陆、空三军,也并非古代典籍里所说的上军、中军以及下军等三军。1935 年 10月在毛泽东同志创作此诗时,仅有红一方面军已翻越了岷山,突破了腊子口,并且一路攻占了位于甘南的哈达铺、榜罗镇以及通渭,和陕北苏区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但是,这时距离长征全面结束尚且有一年时间。所以,“三军过后尽开颜”并非是对既成事实之赞颂,而是对所有红军全部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实现胜利会师的美好期望。所以,此诗中心思想的后半句可改成表达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感情,和对红军实现胜利会师,取得长征胜利的强烈期待。三是用诗词抒写智勇之事。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十分疯狂的围追堵截,红军快速移动,打运动战,夺险隘、爬雪山和过草地,每天行军达到 70 余里, 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奇迹,不仅仅需要英勇顽强,而且还要做到机智。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的大智大勇。尽管诗中说的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但是真正的长征却是惊天地而又泣鬼神的,烈士们血流成河,歌唱出一曲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四是长征启示后来人。长征可以说是我党新的领导核心所产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动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长征,也就没有新中国。长征,具备了很强的历史寓意,从而指导后来人通过接续奋斗,不断取得新成绩。
《长征》这一史诗性篇章,凭借着其历史主题所具有的不朽性能和诗歌艺术所具有的精湛性能,将永久地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它是我国伟大浪漫主义诗歌的标杆之作,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通过拓展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征》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