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菊
[摘 要]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织大网”“滚雪球”“刨深坑”“纠偏差”等途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获得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潜在的能力,让这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学生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唤醒教学;整合生成;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23-02
如果把学生的灵魂视为“种子”,那么唤醒教育就是为它创造适合生长的条件,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让种子自己自然生长。这样成长的生命,才有更坚韧的品质和强大的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唤醒教育,更多地表现为面对不断生成的宝贵资源,适时有效地加以捕捉、利用、重组、再造……然后恰到好处地反馈给学生,让教和学在互动中生成,让课堂蕴含生命拔节的声音。
一、“织大网”——从点滴生成到整合生成
课堂教学中,各个知识点是以零碎的点滴状态分布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需要师生一起回顾总结,用整合的方式将其串成一条线、织成一张有体系的知识大网,唤醒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写作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作”,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时,我们要明确单元的写作目标,立足文本,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列举一连串大家熟知的事物,一步步突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的。课文《盼》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者铁凝以儿童的视角,紧扣真实丰富的心理变化,具体展现了“我”心中渴望穿上新雨衣,到雨中去走一走的强烈愿望,从头到尾都围绕“盼”字来描绘真实的心理活动。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也都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在完成课文和例文这些点状知识的学习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将整个单元进行整合,明确它们都是“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范文,它们的写作方法非常有效,可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使得学生明白,“围绕中心意思写作”具体表现为:在选材时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在表达时应将重要的事例写得更详细具体些。
这样的教学,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织成一张大网,知识由点点滴滴的生成到综合归纳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清晰明了。这样教会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式,赋予了学生学习的力量。
二、“滚雪球”——从个体生成到全员生成
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一些客观差异的。一小部分学生是学习上的领头羊,他们思维敏捷、大胆创新,课堂上他们总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引导,充分利用,以点带面,为全班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竹节人》一课之前,一些聪明活泼的学生已通过自学,悄悄地制作了创新版的竹节人,并拿到学校找上同伴斗了起来。教学时,根据学生喜欢玩、乐于玩的天性,我立即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顺其自然地先让这些学生介绍竹节人的制作过程、斗玩技巧等;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把这份童真童趣直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接着,再组织全班学生试着斗竹节人,斗出乐趣、斗出智慧、斗出喜悦与兴奋;最后,引导他们回归课本:“看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斗竹节人的?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回忆一下自己在斗玩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起伏?找找文中小作者内心波澜起伏的描写。你是如何制作竹节人的?和小作者大同小异吗?找到文中类似的句段描写……”这一课的教学,完全打破常规模式,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课本知识与游戏实践相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自我感受相结合,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全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这一课的教学,比较成功地捕捉了学生个体的宝贵资源,并进行充分挖掘利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中,我们要抓住并充分利用个体的生成性资源,以唤醒所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力量,最终实现学习资源滚雪球的理想状态。
三、“刨深坑”——从浅表生成到深度生成
俗话说,“宁凿一口井,不挖一个坑”。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要对重点知识、难点内容刨根问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一课,应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关注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这三个要点,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阅读文本,使学生感受到穷人虽穷,但其善良、勤劳的本质无比可贵。但是,《穷人》毕竟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僅仅靠几段文字就能感受领会到的,更不是一节简单的语文课就能穷尽的。于是,在初步完成教学任务后,我们让学生选择三个要素中的一个,进行合作探究,再一次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如,环境描写,前前后后有许多处。既有海面恐怖的天气,也有简陋却温暖的屋内环境;既有桑娜一家的环境,也有西蒙一家的情况再现;既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俄国沙皇统治下穷苦大众生活的社会环境……教学中,教给学生关注环境描写的方法后,我们可以再次引导学生纵观全文的环境描写,甚至走出课本,链接课外,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当然,对小说的其他要素,教师授之以渔后,也完全可以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深度探究。
刨根问底挖大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让所学的知识更深入、更扎实、更到位。这样,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激发的是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四、“纠偏差”——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课堂是学生求知的沃土。因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差异等原因,他们对问题的认识难免有偏差。这些偏差恰恰是课堂学习的宝贵资源。巧妙利用它,不仅可以使认知错误的学生及时纠正,并产生深刻印象,而且给其他学生提供教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苏轼的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趣味盎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文章通过杜处士和牧童的对话展开情节,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酷爱书画、儒雅谦和的处士,而且看到了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爱观察思考又爽直可爱的小牧童。小牧童认为,戴嵩的牛画错了,因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杜处士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对此也是“笑而然之”。同时,文章结尾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表达了观点。因此,学生顺理成章地认为,这位小牧童的判断是对的,理所当然地对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敬佩小孩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是否小孩的话百密而无一疏呢?事实上,两牛相斗,尾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尾搐入两股间”,一种是“掉尾而斗”。这就意味着牧童的话有道理,但并不全对,因为他的生活经验还不十分全面。所以,艺术创作既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也需要全面的观察,这样才会有更全面、更正确的判断。
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宝贵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感悟,唤醒学生的正确认识,让他们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感悟。这样的唤醒,有变废为宝的意外收获,同时也是抓住了典型问题,让全体学生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知识体系。
五、“拓文本”——从单一生成到多维生成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要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改变和提升,关注学生生命的不断成长。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课,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学生普遍喜欢这篇课文,不仅仅因为主人公闰土和他们同龄,有亲近感,更因为“捕鸟”“刺猬”等新鲜事是那样的神奇,有诱惑力。为此,很多学生对闰土的生活天地无限羡慕向往,把注意力聚焦于见多识广的闰土身上。其实,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教师应有效利用文本,更深刻全面地解读文本。如,文中的“我”,虽然只有几处零星的描写,但是透过几个“不知道”和“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们是否也能看到“我”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而这也正是封建礼教对孩子的束缚和摧残。当学生的情感认识、价值判断只是比较单一地局限于节选的文本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全篇《故乡》,重点组织交流成年以后的闰土带着儿子来与“我”再次会面的片段:“说说闰土前后有哪些明显变化;议议‘我的身份意味着什么;谈谈从闰土儿子身上,你看到了若干年前的谁?仅仅只是岁月的流逝吗?……”在一系列讨论交流中,学生一定会更深刻感受到闰土鲜明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想一想:“为什么他会从一个活泼机智的、能干的少年变成现在这样一个麻木不仁的痛苦中年农民?”这样,他们就会从起初的纯粹的羡慕变为产生一些同情和控訴,并引发的思考:原来这是一个社会现实的缩影,是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状。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几个人物形象,而且是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所应做和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潜在的能力,让这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学生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巨大力量。教学即唤醒,唤醒学生探知实践的欲望,唤醒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唤醒,让我们的课堂蕴含生命拔节的声音,焕发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