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资讯

在困境中超越

在困境中超越

汪小翠

摘  要:钱钟书先生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所著的《围城》讲述了众多知识分子从事业到情感各方面追寻的心路历程。大时代中个人努力下的挣扎与计较,群体生活中心理的不堪与狼狈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风靡一时的《围城》,其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当下再深入剖析《围城》中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方鸿渐等人物都面临无法摆脱的情感以及孤独的人生困境,无不幽默讽刺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生普遍性的悲剧。该文在文学的感性层面上,通过理性地解读和梳理,剖析不同的人物自身价值的缺失与建构、两性关系中灵肉的分离与统一、人生道路上追寻的茫然与执着的不同,进而思考文学世界里“围城”的局限。通过解读“围城”的不同意蕴,分析在文学真善美的价值观、追求观下探寻超越的可能。。

关键词:困境  超越  围城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a)-0242-02

钱钟书先生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所著的《围城》讲述了众多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上从事业到情感各方面追寻的心路历程。从方鸿渐回国嬉笑热闹的开端写起到婚姻围城中矛盾、痛苦的结局,幽默讽刺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生普遍性的悲剧。

仔细分析作品,文字背后是对人生存状况的揭示,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钱钟书先生立足于人生的普遍感受,从知识分子群体生活现状出发,表现出对生命状态的深切关注,利用文字“把人的存在表现出来的不协调推到极端”[1]。通过对永恒困境的展现,我们可以感受并体悟文学的人文关怀,给麻木的身心以清醒的认识,走出生存困境的阴影。

1  无法摆脱的人生困境

《围城》里说“世间哪有真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2],《围城》里的感情处处是困境,人类面临知觉退化,被茧壳包围的共同处境,如何去满足情爱的渴求成为共同的问题。

从方鸿渐到《围城》的其他人物,情感和婚姻都面临着困境,他们不是互爱基础的结合,没有感情的沟通与共鸣。初时方鸿渐随家里做主漠不关心地与素昧蒙面的周小姐订了婚。即将过门之际,未婚妻因病去世,方鸿渐得以恢复自由身,这是一场没有感情没有结局的契约结合。留学归来游船上与鲍小姐的露水姻缘,始于引诱和欺骗,各取所需后,无疾而终。方鸿渐与孙柔嘉没有感情,只是在孙柔嘉策划下,步入不情愿的婚姻围城而无法自拔。再看方鸿渐周围的人:汪处厚和少妻的组合是典型的貌合神离,汪太太与赵辛楣、高松年人后来暧昧,陆子萧对孙柔嘉、范懿对赵辛楣没有根基的单相思等。两性关系的建立游离在精神之外,选择轻率盲目。感情的意义在追逐中被放逐,感情困顿的处境日渐明显。

《围城》人物情爱缺失,是情感困境的体现。对情感的需求是古今中外个人朴素的需要,对情爱与性爱的讴歌,是对生命及其自身力量的一种赞美。两性关系选择中失掉主体意识是失掉自身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在机械运行的生活和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中,旅途中的伴侣不过是暂时的调剂,婚姻里的对象也成了过期的补偿,《围城》表现出了情爱的匮乏,揭示了人们在情感的荒原中无处可寻,无路可走的困境。

《围城》不只在于揭示婚姻的围城,更有心灵围城的深层意蕴。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孤独成了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城中”的人展现出了孤独感:人际交往间缺乏精神的交流和爱的抚慰,精神上的孤独、空虚和失落感日甚一日。误解和迥异的期待让人深感心灵沟通的艰涩和无力。方鸿渐的感情之旅、周围人的生活场面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心灵围城,夏志清说《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3]。《围城》里的孤独更多的是价值和意义的丧失,压抑的环境产物下的寂寞。钱钟书先生用形象的文字,展现了方鸿渐等城中人在喧嚣背后的孤寂苍凉。

2  “围城”的局限

茫然而去空手而归的留洋博士,装腔作势丑态百出的教授群体,展现了物质和环境的压抑下,自由意志瘫痪的生存困境典型。屈从于世俗,留洋没有明确的目的。为光耀门楣,方鸿渐“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4],最后买来假文凭,带着博士头衔荣归以满足虚荣心理。真文凭或假博士,留洋成了招牌,成了没有根基,实实在在的虚荣。教授群体的夸夸其谈,尤显不学无术的实质。滥竽充数的李梅亭借着资料卡片,厚颜无耻地炫耀;学“国文”出身却教伦理课的方鸿渐也胸中无墨,备课不足,尴尬充斥着课堂;学“国文”的孙柔嘉教“外语”,被学生取笑赶下讲台。道貌岸然的教育“精英”,为挣钱和名望而忽视了使命感,事业乃至生活的价值在装腔作势中被稀释、遗忘直至缺席。教授的称号、留洋的实质都成了挣钱养家的伎倆与虚荣的招牌。知识分子、时代精英,丢弃了灵魂,走向了物质和世俗。在物质之后,丢失了自身的价值。世俗吞噬了神圣,让人建立起虚假的自我观念,而无法认清和确认自身意义。

方鸿渐从留洋到工作,从恋爱到婚姻,不断地纠缠与焦虑,无限的延宕使其在茫然的追寻中难以确认。“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方鸿渐总是在走、在寻找,同时也是流浪,没有家园,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那墙上的挂钟在走着圆圈,一如方鸿渐的人生,疲倦至极,生命被损坏到极点,敲出的时间永远慢了拍。最后在茫茫人生面前失去了追求的方向,沦为荒诞的难以归位和彻底的迷惘。“于是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一次次掀起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时,越来越多的灵魂游离于精神家园之外茫然无依。”《围城》为我们展现了在现实世界里,人生在永远的寻找中度过的道理。或取媚世俗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或摆脱欲望的角逐,跳出权力的争夺以寻找精神的家园,让心灵回归。

方鸿渐的命运始终摇摆于围城和命运的矛盾情绪中,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成了一种宿命与无奈。生命的意义处于难以确定的破碎状态中。围城里的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给生命以应有的地位和价值,被抛在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无能为力,所有的努力和斗争激情都在茫然的追寻中显得苍白无力。

3  真善美:文学的价值追求

观照现实的生活,方鸿渐的困境也是现代文明压抑下你我的悲剧,平凡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命与生活的冲突。《围城》教我们承认了困境的存在,随后我们才有去战胜它,超越它,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的可能。钱钟书先生从人的需要出发,从人的情感和欲念出发,把握和反映那个时代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用文学这一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演绎人间的悲喜剧,给人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冲击力。不管是对知识分子等社会大众生存背景和状况的深入考察,还是对生命意识个体的省察和体悟,都充满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如王元化先生说的“这样的文学处处渗透着人的情感,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生活的注重,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肯定”。

4  结语

欲望和追求总是无止境和难以满足的,孤独和寂寞的处境总是存在的,围城现象是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情感的困境,追求和选择的虚妄,展现着深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作品。”面对人生虚无的荒诞,“更多的人仍然在苦苦地追寻着,进行着漫长的精神与情感的跋涉,直至生命的终结,还在路上”。文学是审视人性和人存在的家园,通过对《围城》的解读,探析自身的生存困境,重新拾起文学给予的人文关怀,给我们麻木的身心以清醒的认识,走出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 梁小利,姚永萍,周菊,等.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状及迎评促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248-249.

[2] 杨学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解析与评价[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0(1):98-100.

[3] 林小城.泉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D].华侨大学,201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57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