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作文成功之路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扎实开展言语实践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扎实开展言语实践

刘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为言语实践。教师要用慧眼敏锐地挖掘文本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关键词】文本资源 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为言语实践。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训练重点,或感知文本内涵,或重组整合创造,重视学生言语的积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要求” 。其中不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独特的表现形式等,言语要得到发展,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句式训练。教师要用慧眼敏锐地去挖掘文本中的进可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一、仿照言语形式,习得语言

教材里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对读写结合点进行精心选择,就能提供大量借鉴的對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进行有效地模仿和创造,学生的言语表达就能大大提高。

如学了《雨点》一课后,我叫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写一首儿歌。孩子们兴致都很高,有的孩子写出了:“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滑滑梯;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雨点落在树枝上,在树枝上荡秋千;雨点落在绿叶上,在绿叶上跷跷板。”这样教学紧扣且超越文本语言,让学生照着范文编写儿歌,仿中求异,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把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将“潜在的文本”转化成“现实的文本”,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不仅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写作结构。

二、 引导个性朗读,感悟语言

以文本为“本”,引导学生细嚼慢品,让他们领略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在无形中把握了语意,品出语文味。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这样才可以读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有时通过体会感叹词,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一样能咀嚼出语文味。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学生读到“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时,让学生体会“啊”的不同的读音。学生说“啊”说明他非常惊讶,应读“‵”。这时,我问道:“‘啊!表示很惊叹,你是这样读的,还可以怎样读呢?”学生纷纷读了起来,有的说读“﹀”,有的说读“‵”。然后我又再次相机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感悟到作者当时完全出乎意料的惊讶,不但如此,学生们对数字的读法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越数越快,越数越快,又再一次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惊讶之情。

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它可以给学生情感的承载,使他们在交际中不说假话、套话,体验到一种真诚和发自内心的特有的心境和乐趣。

三、 唤起情感体验,激发语言

言语实践和语言训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践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文本语言里承载了所有的人文信息,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于文本语言。离开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还记得国外的这样一个课例。有一位教师一到班上,就告诉孩子们:黑人小孩不能听今天的课。黑人小孩很气愤,于是质问老师,老师说因为你们是黑人,要听也可以,只能站在教室后面听。这下可把黑人孩子激怒了,与老师争吵起来,可这位老师,一再无理地坚持,丝毫不让步。闹到最后,黑人孩子把自己的东西都向讲台扔去,白人小孩也看不下去了,也加入到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中。就这样闹了一节课。下课时,出乎意料,这位老师却让学生拿出历史书,布置同学们回家自学“种族歧视”一节。同学们恍然大悟,这节课让他们终身难忘。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公平和待遇体验中,产生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愤怒、激动,从中明白了为什么无数黑人会用生命去换取与白人的平等。我想,教师应时唤起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种族歧视”的内容,不禁让我拍案叫绝。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种“对话——陶冶——表达”的良性互动中,才能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中感悟,使得言语实践和悟意入情水乳交融。

四、适度想象拓展,创造语言

语言实践已经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字词的解释或简单句子的表述上,而应该立足教材的篇章结构,文本核心价值,人物评价上,并能用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因此,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拓展语言实践内容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解读教材可以从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等一些方面,深入地拓展文本的内涵。只有对教材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解读,才能挖掘出更多的言语实践内容。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长江之歌》一课前,就大量研读了长江的资料,从中积累了关于“长江的起源”“长江的长度”“长江的流经省份”等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课前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背景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资料,再运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关于长江的内容介绍。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背景,同时也利用了文本,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内化了语言,促进言语实践。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语用是通向语言文字更高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因为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累过程,因此,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资源,在文本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巧妙架设言语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敏锐度和顿悟力,长期训练,一定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089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