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昕
离开时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归来时已经是硕果累累的秋日。当9月8日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时,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心里泛起了波澜,那些与新冠病毒赛跑、抢救每一个生命的瞬间在脑海里闪过。从武汉到北京,再到新疆,战“疫”填满了他南征北战的200多天。
对北京参加战“疫”的医务工作者和公共卫生人来说,几乎都和蒋荣猛一样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打满了全场。年初的遭遇战中,有人如蒋荣猛一样驰援武汉,支援“热干面”,有人坚守北京阵地;3月起的境外输入阻击战中,22家医院的600多名医护人员奋战小汤山医院;随后决战新发地疫情的阵地战中,首都医护人员又在40多天内迅速交出了一份患者“零死亡”答卷。
受表彰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中,打满三场战“疫”的北京医务、公卫人员占了40多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被称为“重症八仙”之一,也是全国最早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他今年的工作日志里记录了战“疫”200多天的经历。作为一名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他的日常几乎就是和病毒周旋,不遗余力地救治每一名患者,他对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的内涵感受至深。
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认识有限,加之医疗资源匮乏,武汉相当多的一部分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全国几乎每个省(区、市)都派出了顶级重症医学专家驰援,包括童朝晖在内的“重症八仙”每天都奔走在武汉各家医院的重症病房,探寻如何与狡猾的病毒博弈。这“八仙”一直在武汉战斗到重症患者清零,全程见证了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从武汉辗转去了黑龙江的童朝晖,从武汉又去了新疆的蒋荣猛,都不断感受着“举国同心”的战疫力量。
童朝晖说,不管是武汉保卫战的胜利,还是后续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的快战快决,绝对不是哪几位专家的功劳,全国拧成一股绳的战疫力量,是多兵种、多兵团合作的胜利。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有两个战场,一个在流调现场,需要她和同事如福尔摩斯般探案,抽丝剥茧找到患者的感染源头;另一个在战疫期间的每日新闻发布会现场,在北京市疫情防控的160多场发布会上,她承担着信息公开和传播公共卫生知识的使命。
很多北京老百姓每天下午4时都会等着庞星火发布疫情的最新信息,媒体也给她贴上了网红的标签。庞星火说,因为实事求是,公开、透明,老百姓愿意听她说的那些内容。庞星火在前台发布疫情进展和防疫知识,身后是一支强大的团队做出科学的调查和研判。
童朝晖在做工作记录。
庞星火说,她从业30多年来,这次战“疫”中,决策部门高度重视来自科研人员的建议,令她印象深刻。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措施,背后都有严密的技术支持。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鹏就是庞星火身后的幕后英雄。杨鹏的名字并不为公众所熟悉,但北京的老百姓基本都知道,与武汉的疫情不同,在新发地疫情发生之后,北京没有对全部社区进行封闭管理,而是采取点穴式的精准防控,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街道,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科学地进行分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这个决策进行科学支撑的就是杨鹏,类似的精準防控模式也被复制到随后的大连和新疆疫情的防控工作中。
在重症专家童朝晖看来,在北京新发地疫情患者的救治中,科学救治的诊疗方案更加清晰,医护人员更有底气,用药非常严格,抗生素的使用率很低,用更科学的护理方案及早发现重症患者并进行干预,也最终创造了患者零死亡的纪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金荣华也是此次被表彰的先进个人,17年前非典一战中,他曾获得过同样的殊荣。对他来说,变化的只是时光,不变的是医者的舍生忘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
在疫情初期,面对全新的病毒,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
最早去武汉的时候,蒋荣猛一家一家医院走访,近距离直面患者。很多人问他,不怕吗?而对他来说,从加入战“疫”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医者扛起了救死扶伤的责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护理部主任骆金铠是80后,非典的时候她还是一名护理专业大四的学生。她说,如今向她递交一线请战书的是有如她当年一般年轻的90后、95后。虽然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医护脸上还留着稚嫩,但心中已经写下“无畏”。
骆金铠说,和她一起在小汤山医院迎接第二场战斗的,都是非常年轻的90后,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她和她的90后同事们,也被习总书记为年轻人点赞的那番寄语所鼓舞,要学着前辈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的样子,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再次挺身而出。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