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霞 邹伟科
【摘 要】
想写一手好文章,必须多读书,多积累,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
积累 社会 生活
“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是“宝藏”需要人去开采、冶炼,写作材料需要我们去搜集和提取。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
这个道理在已有印证:前几年,我为一位友人的孩子指导作文,说来颇具启发意义。这孩子最不喜欢语文;最怕语文中的写作文;每回作文,都不知道写什么。有一回,我布置《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面对这个极为常见、极为好写的题目,孩子仍是不知该怎么写,我进一步启发他,课外搞的活动,像看书、打球、下棋、画画、打电脑……都可以写,可惜经友人透露,孩子在一所升学率很高的学校读书,这所学校,确实没有任何课外活动,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作业,负担特别重,面对这常见的题目他确实不会写。
而相反的例证是我们班的学生,写作能力突出。有的老师认为我有什么“诀窍”。其实“诀窍”就是我们的学生课外活动多,生活丰富,知识面广,不愁“无米之炊”。
想写一手好文章,必须多读书,多积累,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要重视语文积累。其实语文积累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和知识。
这一“诀窍”我认为还可以借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来映照。
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丰富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各种活动应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热点;联系学生的思想感情;新颖有趣。多年来我总是组织许多活动。
先说说与语文有关的:每天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十分钟读背,教师经过最初一段时间示范积累以后,可以让学生来做,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课前指导:给出积累内容的范围,规定每天每项由一位值日生负责进行,或个别背诵讲解,或小组表演,或领读齐诵,或者小组代表板演默写,积累后点评。主要内容为初一词汇、名言名句和古诗积累,初二进行精美短小的名家名篇阅读交流,初三课前演讲以及评析。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反复,不是一次完成的。“好书不厌百回读”,一个回合有一个回合的收获。因此学生复习要及时有序,应当按照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按照既定计划,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记住所积累的材料,若只记头不记尾,前功尽弃,竹篮打水。这是一件小事情,却是一项大工程,坚持做两个月,就能见效果。
再说点似乎与语文无关的。例如08年似乎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组织“灾害性天气”,让学生编写“天灾略谈”;09年建国60年,我又搜集大量资料,让学生编写“新中国武器展”等。这些活动看似与语文无关,其实,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提供了写作资源,扩展了知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甚至还增强了学习动力,并让他们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2.在家长协助下,丰富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可以是读书看报之类的文化活动,可以是看电视听音乐之类的文娱活动,可以是栽种花卉、饲养宠物、游览游艺、家务劳动,更可以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乃至家庭经济、家庭文化方面的策划。
3.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生活。例如与其它学科联合,调查本地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教育、医疗的乱收费,调查农民和外来人员的生活状况,然后写小论文……甚至让学生利用假期打工挣钱,体会其欢乐与艰辛。
丰富生活还应与积累生活结合,一是写周记、随笔之类;二是汇集“说写素材”——在积累本上列出“菁菁校园”“至爱亲情”“多面社会”等几类,每类再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列出一些典型事例,以备说写之需。此项工程还可在同学间交流,互通有无。
有了这批如同“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般精彩的素材,无论什么作文内容都会大为丰富。
二、“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丰富知识主要靠读书。读书,首先要教会学生选书。因为“读书如吃飯,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如果读了一本不好的书,比不读书还糟糕。我认为,中学生读书的范围应有转变:由故事性、虚构性作品转变为反映社会、人生的写实性作品;由消遣性、娱乐性作品转变为知识性、哲理性的作品;由一般性作品转变为名著,特别是经典名著。
读书,也要与积累结合。读书而不积累,如同人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记一遍”等古语,也都说明动笔记录的作用。培养读书习惯,每次读书前,都要准备好笔,遇到书中疑难问题和重要问题,要动笔批注。建立读书笔记,边读边想边记。这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必将结出丰硕之果。开始,规定积累的篇目侧重于记人、记事、状物、写景的文章,让学生熟读精思,以摘记的形式积累,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在掌握了摘记的方法以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一般同学以摘记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和格言成语为主,有能力的可增写读书体会、归纳结构提纲与写作特点等。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督促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接触和吸纳社会各领域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欣赏中积累知识,在知识的积累中增强感悟能力。
拥有了那些经典的、富有哲理的、闪耀着人类思想文化光芒的精神财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必定会更加深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暗香”,所写是文章必定如头插“蛾儿”“雪柳”“黄金缕” 般盛妆打扮过若人注目。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积累与应用结合:积累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学生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让已经积累的知识运用,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一般的说,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材料,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不要“捡到篮里都是菜”,不加选择地把什么材料都写进作文里去。
要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真正体现写作的价值,写出好文章来。——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了,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有了平时的素材积累,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达到一种努力之后的淋漓境地。并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注重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项优秀传统。这项优秀传统流传了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造就了无数语文大师和思想大师;注重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说写能力,摆脱口拙、笔涩、思想贫乏的根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因而仍需“众里寻他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