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荔
【摘 要】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及阅历的局限,普遍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非常易于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再加上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量过大的特点,会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多,此时学生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想要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优秀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原则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绪调节能力 现状 策略
情绪调节是学生立足于学习与社会的重要能力。人们会根据特定的情境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反应,但情绪的发展不能够随意而为之,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调节。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进行情感性的沟通,这是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必然优势,需要合理进行培养,相信必能为高效课堂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最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日益严重,学校和家庭方面的教育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了局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小学生的发展状况调查发现,较多学生都存在情绪调节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较多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都十分差,甚至有的学生没有任何的情绪调节能力,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虽然目前有些小学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采取的途径还较为单一,只停留在了专题训练与心理咨询辅导方面,在具体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力度并不够。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将本课程对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优势发挥出来,不能再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因为语文这门人文性较强的课程肩负着培养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职责。
二、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要坚持几个基本性的原则,才能确保在语文教学中顺利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第一,结合实际的原则,即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进行情绪调节渗透,切不可出现脱离教学内容或者刻意融入调节情绪方面的教育内容,不能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第二,因人而異原则。即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思想,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区别地满足学生的情绪调节需求。同时,也要善用情绪调节典型例子结合生活具体事件,将之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提升语文教学及情绪调节效果,促使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潜移默化原则。即进行渗透、暗示及感染等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情绪调节教育,达到最终的润物无声理想境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方法
1.角色扮演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制的,所以课文普遍有较强的故事性,如果总是以平铺直述的方式来讲解,只会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同时,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针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学时,不妨采取角色扮演方式,如让学生们先进行分角色朗读,之后再通过对角色人物心理、性格等特征的分析来进行角色扮演。此扮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实体会到任务的情绪与心理波动,还能真实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此过程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乐观心态会得以更好的形成。比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时,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扮演林冲、洪教头及柴进等人物,并借助课堂中的各种文具来做表演道具,此种身临其境的表演中,学生能真实体会扮演人物的身心特点,当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可以进行师生共同的总结,明确林冲和洪教头的对比,即前者智勇双全,后者仗势欺人。相信通过这样角色扮演的渗透方式之后,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品质观,还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具有的天生活泼爱动与灵性特征总会产生一些与成人不同的奇思妙想,他们每个人都好像是一张白纸,任凭各种多彩绚烂的梦想在这张画纸上尽情演绎。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后,可以抛出与价值性较高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意见。此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使他们互相产开心扉进行沟通与情感表达,实现最终的调节情绪教学目的。
【结 语】
毋庸置疑,情绪调节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意识到此点,并在明确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原则时,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真正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得珠.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分析【J】.新课程(上),2015(01)
【2】朱晓菊.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