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亮
摘要:基于能力本位视角,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目标设置、内容设计、课程实施及成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期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及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5727(2020)01-0057-05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本科教育,重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由此,遵循职教规律,以能力本位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内涵解析及创业能力指标构建
(一)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内涵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主要从创业能力的构成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创业能力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学两个领域对创业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和成果,将创业能力概括为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并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的能力。
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主体,不同于社会其他创业群体,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是指通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发现和捕获潜在的商业机会,形成创业设想,并能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实施创业行为进而创造出更大价值的素养和能力,包括创业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等[1]。
(二)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指标分解
创业能力内涵比较广泛,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特色,在大量访谈创业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及对在校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创业基础能力、创业专业能力和创业保障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指标。具体见表1。
创业基础能力主要指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或就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可称为创业通用能力,包括个人学习能力、创新求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执行力等方面,是有效开展后续就业或创业活动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创业专业能力主要指学生进行创业行为实施及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具体专业技能,也可称为创业核心技能,包括机会识别、市场分析、经营决策、团队管理、组织协调、专业技术等能力。创业保障能力主要指创业成功及保障创业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强烈的创业欲望、高度的自信心、较强的社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等。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教育有质的区别,职业教育重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简单照搬国内外本科院校双创教育模式,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能力本位,立足校本特色,符合高职学生需求,建构特色鲜明、理实合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文遵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在逻辑,从课程体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内容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课程体系成果评价四个维度建构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设置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定位,解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命题。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本文立足现实调查,在对创业成功人士和在校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分解为创业基础能力、创业专业能力和创业保障能力三大能力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体系。
1.创业基础能力目标
创业基础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与创业有关的概念、知识、法律和流程,也可称之为知识目标。它是学生顺利开展创业行为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所要达到的最低层次目标。
2.创业专业能力目标
创业专业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效开展创业行为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也就是技能目标。创业能力为包括创意思维、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团队组建、商业模式选择、创业企业管理等的总和,它是培育创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确保学生创业行为开展的关键能力,也是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
3.创业保障能力目标
创业保障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可称之为素质目标。主要是指对创业行为有效开展起到保障作用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创业或就业所应具备的个人综合素质。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建设
课程是构建前后衔接、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和核心内容[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指导原则。
1.基于创业能力指标构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由路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高职双创教育的成敗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基于能力本位,遵循课程开发内在逻辑,首先对创业行为进行任务分解并提炼创业能力领域,其次根据创业能力领域分解创业能力指标,最后,对应创业能力指标建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结构体系设置见表2。
2.基于创业能力指标建设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1)编写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教材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障创新创业专项课程的教学效果,各高职院校应整合校行企创业专家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师资团队,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学习特征和学校创业教育的特色,遵循从工作任务提炼岗位能力,再到课程设计,最后开发配套教材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一系列配套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以确保教材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
(2)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辐射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建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即线上网络平台课程资源。高职院校应统筹设计,结合本校实际打造创新创业专项课程线上资源库。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按照本校创新创业专项课程体系设计总体框架和思路,有针对性的购买市场上匹配的通识性网络课程资源。比如创新思维塑造、创新意识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等创业基础能力类线上课程资源;二是通过组织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网络课程资源库,模块化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多种形式的线上视频课程资源,比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并实现电脑、智能学习终端和手机APP等多渠道呈现。通过开发专项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师资、场地、课堂人数等的束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接收知识,开展学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同时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是职业能力培养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将创业能力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本文结合职教实际和高职学情特点,提出“三阶递进”的教学实施思路[4],并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团队、实施“双课堂+双平台”教学,来确保创新创业课程顺利实施。
1.“三阶递进”的课程实施思路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三年制学习特点,以及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将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分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建构和专业能力形成、创业保障能力提升和创业实践三个阶段,并据此设计“三阶递进”教学实施思路。第一阶段,各专业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展创业基础能力类公共必修课课程教学,从入学开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进阶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第二阶段主要是创业专业能力类课程教学实施,主要在第三、四学期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主要是创业保障能力类课程实施和创业实践的开展,主要在第五、六学期,此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通过创业实践检验双创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及目标完成度。
2.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保障
打造优秀的双创教育师资是落实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和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应做好总体规划。首先要转变观念,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或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双创教育的教师需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其次要立足校内,着力培养校内专任教师,通过系统学习、进修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兼具创业理论、专业学科知识和创业实践的复合型校内专任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最后,完善制度设计,引进校外创业教育专家、创业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毕业生组建兼职教师团队。最终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库,保障双创教学的开展。
3.“双课堂+双平台”教学模式实施
双创教学既不同于学科专业教学,也不同于人文素养类公共课教学,目前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可参照。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规律、高职学生学情和双创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双课堂+双平台”教学模式。双课堂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平台指的是网络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
(1)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主要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室授课,实现老师和学生实时互动,突出学生创业理论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第二课堂主要是课外实践,通过课外实践、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互为补充。
(2)双平台教学。基于前期的创新创业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网络平台教学可以有效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场地受限、时间固定、内容单调等局限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知识需求,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
坚持校行企协同育人的指导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集学校创业大街、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产业园区于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孵化创业项目,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实践检验创业能力培养实效,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评价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多维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以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1.课程体系内容评价
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是实现创业能力目标的基础。针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的评价,可以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內容是否实用、课程资源是否完善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的创业企业家对课程体系内容建设进行评价论证,根据评价结果修正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实施评价
课程体系实施评价主要针对教学过程展开评价。学生和教师是课程体系实施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院系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和教学督导机构听课评教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一方面确保课程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查漏补缺,改进课程教学。
3.课程体系成果评价
课程体系成果既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包括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成果评价指标时,以学生双创课程学习成果评价为核心,兼顾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评价。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标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体系,从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数量、专项教材出版数量、网络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评价指标;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创新创业知识获取、专业技能竞赛参与人数及成果、校内创业实践参与人数、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学生自主创业成果等方面构建双创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由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有机整体,是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实现路径。高职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系统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27-35.
[2]仇存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82-85.
[3]高珊珊.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5):89-91.
[4]周冬梅,赵闻文,鲁若愚.美国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对我国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4):278-282.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