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设计

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设计

陈平 刘光然 刘明

摘要: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实时性强、精确性高的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改进传统教学结构,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重要阶段。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组成,概括训练系统的四大要素并构建训练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支撑,从不同方面通过技术给参训者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并以钳工技能训练中钻孔操作为例设计训练资源案例,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提高训练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训练流程;训练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1-0067-06

职业院校的实训类课程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项目强调实战为主,理论指导为辅,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训室或者车间教学是实现学生技能习得的主渠道,其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实训类课程在目前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训练方式相对陈旧、训练资源匮乏等问题,很难跟得上新时代的进步。笔者认为,考虑到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组成,概括训练系统的四大要素并构建训练系统模型,以该训练系统模型为支撑,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并以钳工技能训练为例,加深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实训类课程现状研究

职业院校的实训类课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训室或者车间进行,注重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习得,强调项目实战为主,并且与理论课程相比更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技能训练模式上,有学者指出职校技能训练课,在训练前精心设计,在训练活动中精心示范、耐心地给予及时指导,在训练活动后进行详细的验证和技能比赛[1]。在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的训练策略上,有学者指出,为了提高中职院校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贯彻技能训练的方法,安排训练课程的内容[2]。另外,有学者指出,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教师把所有的训练任务时间都安排在学生的车间训练上,就切槽这个案例来说,在进行新课题之前,实训教师先给学生分析沟槽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再具体分析沟槽车削的整个加工过程,使学习者对车削沟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再将技能训练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具体讲解,根据前面的讲解,再组织学生看老师按步骤精准示范沟槽的车削,边示范边再次讲解在操作中的每一步需要注意的事项[3]。按照此训练流程实施,还是会存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看完整个技能操作的流程后会处于懵懂状态,不敢真正去动手操作,实训教师需要对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重复讲解示范。实训类课程在训练过程中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目标[4]。由于实训类课程的操作任务量大,程序比较复杂,基本都需要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或示范完毕后再由学生操作[5]。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在实训类课程的实际技能训练中,会存在因项目训练过程中耗材的有限性,采用多人使用一套器械增加演示减少训练次数的方法,从而使很多学生不能通过反复地训练真正达到目标的掌握;还会因训练项目本身有一定的风险,再加上高职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难集中,不愿动手操作,使训练的安全风险再次增大,部分项目难以进行[6]。

综上所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中的方式、方法,并指出了在技能训练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的现状调查和实践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在不断地加强,我们应将教育与当前所处的网络化教学环境相融合,更加注重运用新的技术去给学生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辅助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构建

在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中,其培养成果是一个学生到职业人的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创新。面对教育功能的演进需求,应有效利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的新技术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根据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的训练系统模型,从不同方面通过技术为参训者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促进参训者技能的习得。

(一)课堂要素与结构

课堂往往以结构的形式表达其教学的简洁性和概括性说明,结构是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7]。根据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和素材的三大要素,从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角度有学者提出了“四要素”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8],如图1所示。

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以课本为主,还有网络多媒体、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种技术的支持、学习终端的选择。我们今天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元素如何有效的组合是实现高效学习的过程。通过对以上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与结构的分析,结合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专业训练特点,笔者根据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和升級,将训练系统分为训练者、参训者、训练资源、训练环境等四大要素。

(二)系统模型及要素分析

系统科学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9]。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而在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中,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以“参训者为中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训练者、参训者、训练资源、训练环境等四个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决定着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1.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中,教师转变为技能指导过程中的训练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能内化的参训者;训练资源是以训练指导书为核心,能够巩固、深化、拓展技能目标要求的相关训练内容;训练环境是由教学媒体的线上和线下媒体所构成。训练者与参训者之间是互相“引导—反馈”的关系,训练者为参训者设计、提供相应的训练资源。训练资源在训练环境中不再像只用训练指导书那样,按部就班地从第一章第一个任务开始,按线性、顺序的方式练习,而是根据参训者的训练情况提供自主探究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训练环境作为训练者的技能训练工具,既能够辅助训练者呈现资源,又能促进参训者对训练资源的个性化学习,使信息在训练者、参训者、训练环境不再是单向间的交互传输,而是双向乃至多向互动,从而在网络化训练环境下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2.各要素分类及代表类型之间的关系

参训者按角色分为参训学生和同伴。在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交叉组合,实现生生之间的协作探究、交流共享,共同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训练者按角色分为指导人员和辅助人员。一方面,职业院校更加注重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对于教师也更加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大力建设“双职称型”“双素质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训练过程中的辅助教师,起到“老带新”的作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训练环境按线上线下分为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和实训室、车间。一方面,线上环境的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支持把训练资源发送给学生,避免学生错过实训内容,学生通过QQ 、邮件、微信等移动终端及时对存在疑惑的技能点进行交流讨论和相互传送训练参考资料,利用仿真软件模拟训练场景,熟悉技能操作,师生间可进行实时交流,及时了解目前存在问题,加以调整;教师可通过录屏软件录制相关的训练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控制微视频的暂停、倒退和重放。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训室或者车间进行实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触碰一体机等设备辅助训练,将学生操作过程实时记录并通过触摸一体机展现出来,实现过程直播,明确问题所在。

训练资源按实训类课程的专业特点分为基本理论资源、实践经验资源、综合技能资源。基本理论资源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原理、思想等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训练清单、PPT等基本理论资源创设训练情境,设计训练内容呈现形式,促进学生对训练步骤及基本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实践经验资源主要涉及为完成训练步骤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案例库、微视频、优秀作品等,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训练步骤。综合技能训练资源以基本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资源为基础,在整个技能训练过程中,建立软件模拟训练流程、虚拟仿真训练环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文件、企业案例库等,使参训者能够深入体会企业岗位的临场情境,促进技能的习得。

三、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

实训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安全操作事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图,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顶层是指在训练之前先进行训练前端分析,了解基本的情况,中间层是具体的训练流程,底层是网络化训练环境用来支撑整个训练的流程具体,如图3所示。

(一)训练前端分析

在实训类课程技能操作中,无论训练者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训练,都需遵循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对参训者特征和训练内容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训练资源并选择合适的训练环境,根据前期的分析和设计,然后进行实施相关的训练流程。

1.参训者特征分析

参训者在实训类课程训练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一门课程的效果如何与训练者对参训者的了解有很大关系。在训练前需了解参训者的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程度;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能力;学习动机等。例如,在“金工实习”课的钳工技能训练中,专业和年级的不同,技能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可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于先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的学生,教师会从基本概念、原理到工具的使用、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在中职有学习过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联系旧知识,有利于在新任务中的操作。对于部分技能掌握比较熟练的学生,可综合技能训练,不断提升技能的习得。

2.训练内容分析

在实训类课程中,同一工种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钳工技能操作可分为装配钳工、机修钳工、工具钳工,根据参训者特征分析,训练者需设计各个阶段的训练任务,明确规定训练内容的范围和深度,选择合适的资源和环境。在钳工技能操作的装备钳工部分,主要从事工件的加工、机器设备的装配等,要求学生掌握划线、锉削、锯削、矫正与校直、钻孔等基本操作技能,在进行此任务时,训练者根据学生已有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内容需深层次内化,选择合适的相关训练资源和环境,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化。

3.训练资源设计

依据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训练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本理论资源,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二是实践经验资源,侧重实践技能标准操作的流程演示;三是综合技能资源,注重模拟技能训练流程、仿真训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同一工种或者不同工种,需根据主题任务进行设计选择相关训练资源,例如在钳工技能操作的装配钳工部分,可通过基本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资源来为参训者创设训练情境,呈现训练内容,促进参训者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断熟悉技能训练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模拟仿真软件来進行此任务的训练。

4.训练环境设计

训练环境的设计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尤为重要。训练环境按线上线下分为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和实训室、车间。参训者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在线学习,QQ、微信、群共享的方式及时对疑惑进行交流讨论,以及线下的技能训练的实践场所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包括实训室、车间等。网络化教学环境和实际场地是为参训者提供训练资源的保证,不同的训练任务所应用的场地不同,运用的设备也不同,需根据训练任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在训练过程中可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通过摄像机、触碰一体机等设备辅助训练,将学生操作过程实时记录并通过触摸一体机展现出来,实现过程直播,明确问题所在。

(二)训练流程

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将沿着以下流程进行:任务导练——资源助练——发现问题——实物演练——协作探究——精准示范——问题解决——积累经验——上传作品——技能考评。

在每周上实训课之前,训练者需将下一节的实训任务及资源通过智能设备提前上传到平台或者移动终端上供参训者学习,通过训练清单、案例库、微视频等了解实训设备特点,理清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到提前让参训者能够基本熟悉训练的技能操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在去车间、实训室训练时带着问题去听、去看,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训练前已经对训练步骤、注意事项等有一定的了解,训练者将基本知识可以简单带过,例如钳工的加工特点、常用设备工具等,训练者需针对具体的任务边讲解边演示,强调注意事项和先前参训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使参训者引起重视。参训者根据训练者的示范明确问题所在,进行实物设备操作,掌握操作步骤,识记注意事项。协作探究主要是指小组合作训练,当出现问题时参训者一般先会寻求同伴的帮助,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示范或者实训车间放置显示器直接查看先前发送的训练资源先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训练者会再次组织大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精准示范,解决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参训者在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训者在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任务后需上交作品,技能考评是指考核参训者的技能掌握情况,检测目前参训者是否达到了标准,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训练者进行反思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参训者的技能水平。

(三)网络化训练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我们应将教育与当前所处的网络化训练环境相融合,在网络化训练环境下通过软硬件设施和资源来不断的完善和支撑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把新技术作为促进参训者在技能训练中自主训练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以及情感体验和内化的工具。

四、训练资源设计案例

训练资源在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以职业院校汽师班本科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金工实习”课程“钳工”实训模块中钻孔操作为主要内容,设计相关资源案例,提高训练效果。

(一)参训者

在设计资源案例之前,笔者全程跟从本专业学生一起参与训练,通过观察与课后交流,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程度、认知能力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调查分析,为资源的案例设计提供依据。通过与参训者之间的观察和交流,发现参训者是本专业专门选出的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并且在中职学习过钳工的相关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联系旧知识,但是部分动作操作不规范,操作的熟练度有待加强,尤其在使用钻床进行孔加工操作时,因操作不当出现卡槽现象频繁。

(二)训练内容

钻孔主要是用钻头在工件上进行孔加工的一种加工方式,其操作要点是要合理的装夹工件、合理选择切削速度、规范操作机床。钻孔的操作是在钳工实训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存在一定风险性的训练内容,因此选择钻孔操作这一技能点进行操作技能资源案例设计。

(三)训练资源

在本次实训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实训教师技能操作前采用口头叙述一些理论知识,再集中去边示范边操作,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人数较多,部分学生不能全程看见教师的操作步骤,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出现因操作不规范,频繁出现卡槽现象,需要实训教师重复解决相同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钳工技能操作的钻孔部分,可通过实践经验资源来为参训者创设训练情境,呈现训练内容,促进参训者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断熟悉技能训练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操作质量。为更加完善地实现训练流程,资源的收集制作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仍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对于实践经验资源的收集制作,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可通过拍照和录制相关视频作为资源素材的一部分,在拍摄过程中需找好角度,根据要点部分给予特写镜头,收集训练中的易错点等进行拍摄编辑或者从网络平台选取与技能点相关的资源。

在微视频素材选取的过程中,需根据任务要求,围绕钳工技能操作中钻孔操作要点,采集编辑成相关的资源,笔者根据实践观察从微视频素材中选取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分为示范指导、钻孔操作、完成作品。例如,在示范指导方面的拍摄内容,在视频录制中要保证画面的清晰度,不能采用滤镜,给予特写镜头,明确突出在训练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手应该怎么握设备,眼睛看哪里,这些细小的方面往往在演示操作中学生注意不到,在亲自动手操作时实训教师便会发现问题所在进行指导,这时便可选取此部分内容作为素材;在钻孔操作方面,在操作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安全帽,避免材料杂物飞出伤害到眼睛,头发卷进等,可以观察到学生在操作时会将实训教师讲过的注意事项遗忘掉,选取此部分内容作为注意事项中的一部分,警示学生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在完成作品方面,注意拍摄的角度,将作品的立体感重现出来,给予参训者一种深入的画面感。技能训练过程中,微视频资源编辑后不仅能留给其他实训教师借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先查看微训练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技能要点的认知。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加强,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针对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一个实时性强、精确性高的训练系统模型,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本文提出的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通过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结构,结合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构建一个能够表征不同训练类型采用不同的训练资源和环境,并基于该模型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提高参训者的技能水平,以满足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高精准的技能服务需求。目前,该模型的研究只是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优化,将该模型应用到实际训练中进行试验,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

[1]吴海燕.中职生的技能训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3):19-21.

[2]陈伟明.翻转课堂在车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1):322-324.

[3]吴卫荣,丁慎平,王寿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3):26-28.

[4]马海娇.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模型的设计与应用[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5]丁万霞,代礼前.高职专业技能模拟训练系统设计方案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6(15):203-204.

[6]张朝珍,束华娜.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1):45-50.

[7]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

[8]何克抗.《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主要缺陷与不足——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七[J].开放教育研究,2017, 23(6):27-35.

[9]汪时冲,方海光,张鸽,等.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2):25-32.

(责任编辑:刘东菊)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9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