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新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探析

“新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探析

孟庆永 姚文斌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及跨界融合正推动物流业快速变革,催生了“新物流”革命。针对“新物流”对物流人才在职业能力及思维方式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不足,从培养目标、培养主体、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与考核四方面重构培养体系以适应“新物流”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提出了具体的重构思路。

关键词:新物流;物流职业能力;“双线”课程体系;多主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1-0041-06

一、研究背景

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性决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产业的业态、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构成要素与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供给侧看,近年来,“互联网+”物流催生了一批平台型物流企业,创新了物流运作组织方式,重塑物流产业分工协同新生态。传统物流企业也纷纷拥抱互联网,通过线上平台整合线下资源,开展无车承运。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物流正在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变革。如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规划、库存部署等,实现商业模式、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提升了物流效率[1]。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明确将推动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从需求侧来看,“新零售”、跨境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了流通行业的组织方式,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物流需求主体的另一个重要成员,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提升农业、制造业及流通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对作为供应链基础的物流业提出新的要求。

不管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物流业的构成要素、运作模式、业态、效能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新物流”的概念[2-5],并细致论述了“新物流”的创新思路、发展趋势与对策。其中,赵树梅教授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等角度对“新物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指出了“新物流”在构成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物流的升级重构,二是对传统物流的破坏性创新,三是新业态的创造,并进一步指出“新物流”通过迭代创新来提升客户体验,将不断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应用,在物流业供给升级与需求提升的相互作用下,“新物流”将不断发展。“新物流”的发展必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助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再造,同时对物流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人才是“新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因此,在“新物流”背景下探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新物流”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如何培养满足其需求的物流人才?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甚至关系到以“新物流”作为支撑要素的流通业与制造业能否顺利完成转型升级与蜕变。

二、“新物流”对高职物流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一)复合型人才成为需求的主要特征

“新物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重塑了物流岗位任务及作业流程;“互联网+”物流产生的新物流模式,如平台物流、无车承运高效整合了物流资源,重塑了物流生态,物流组织生态化正成为趋势。基于产业链各种需求场景开发综合化、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随之带来的是物流崗位群的扩展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化,如何做到供应商、平台商、分销商的无缝对接和有效协作,这就需要物流从业人员掌握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此外,电子商务和消费升级催生的物流跨界融合也扩展了物流岗位的内容。例如,“新零售”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的融合;跨境电商将国际贸易、电商、物流融为一体。物流已不再是辅助性的业务,而是商品的一部分,是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总之,“新物流”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使物流岗位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化、综合化,掌握多种知识和技术、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物流”背景下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二)职业能力内涵与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职业能力内涵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以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和产业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物流”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普遍观点,职业能力从层次上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其中,基本职业能力又叫从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在“新物流”的影响下,传统的物流专业能力如仓储、运输与配送、国际物流等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岗位任务的需要,必须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融入到物流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去,如跨境电商物流、无车承运的运力组织、作业与管理,智能化、自动化仓库的作业与管理等;方法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新技术解决新模式场景下各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再是简单的物流选址、优化、方案设计,如新零售模式下的库存优化方法、基于大数据的物流网络设计优化、配送线路优化、储位优化等。综合职业能力又叫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它与专门的职业技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即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通用性好,具有跨职业适用的特点,它对从业者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跨界及物流模式的不断创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三)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物流”推动了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道路运输业者、货运代理、仓储经营人及业务模式单一的合同物流提供商逐渐向综合物流服务商和供应链管理集成服务商转变,其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升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多样化服务场景、个性化服务内容及广泛应用新技术等手段来优化成本与客户体验,通过最大程度地提升客户价值以应对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市场。这些改变与趋势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走访了百世物流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杭州顺丰创新中心、华商物流有限公司、苏宁下沙配送中心等几家在“新物流”领域有所开拓的企业,围绕新形势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征询了企业总经理、人力资源主管的看法和意见。从访谈结果来看,企业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客户、成本、创新与协作。具体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以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客户化思维。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将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优化思维。能在不影响客户满意度的情况下关注成本的优化,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优化岗位任务,降本增效。三是供应链管理思维。伴随着信息技术门槛的降低,供应链将成为物流管理的基本工具。传统立足于节点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将大量失效,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将供应链的集成管理思维和信息技术结合将是物流的主要管理模式。四是大数据思维。“新物流”的价值来源越来越依赖数据、信息、智慧服务以及方案,认识并合理运用和发掘大数据的价值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服务品质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五是协作共享思维。“互联网+物流”将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理念引入物流领域,通过互联网整合共享物流资源并协调各资源提供方协同运作已成为新物流时代的主要运营模式。六是创新思维。在物流服务场景多样化、服务内容个性化的趋势下,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以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及企业经营模式的迭代创新。此外,随着“新物流”的推进,低碳节能的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理念将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物流从业人员也应当具备绿色思维。

三、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支持职业院校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由“专门人才”向培养产业、技术和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初步实践[6]。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普遍实践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仍然停留在培养“专门人才”阶段,无论是课程设置、实习实训还是教学与考核,过于专注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通用能力的培养,这与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思路根深蒂固以及培养定位转型涉及面广、难度大有关。

(二)培养路径存在“思路开放”与“实践封闭”的现象

我国职业教育在借鉴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尤其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路径,如校企合作下的“双主体”或“多主体”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学徒制”模式等,其核心思想是以学校为中心整合多方力量与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办学思路较为开放。但在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过于依赖学校单方主体,“闭门造车”现象较为普遍,而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7]。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企业及行业機构在缺乏激励因素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较低,相关合作大多依赖人脉关系维持,合作内容单一,大多限于参观交流、论坛讲座、短期顶岗实习等,合作往往流于形式、稳定性差。因此,如何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与协调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促使各参与方全力投入协同育人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

随着“新物流”的快速推进,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物流相关产业升级也在不断加快,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普遍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从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与方向课)占比过大,大多围绕仓储、运输、配送这些物流基本职能设置专业课程[8],知识面窄,内容重复率高,太过聚焦于传统物流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新物流时代的新技能与通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明显。在新零售、跨境电商与物流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下,适度扩展物流课程边界,形成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一是知识技能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理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仓储管理的作业流程和岗位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绝大部分教材依然沿用上世纪的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二是缺乏扩展更新。很少有教材涉及平台物流、无车承运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四)教学与考核体系创新有余、实践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走的是理论教学加实训实习的老路。由于理论在前实训实习在后,且时间间隔长,理论与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实训实习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彰显,不能有效支撑学生物流职业能力的养成。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上,除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软件仿真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但实践过程往往受制于学校资源匮乏、教师能力不足及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等种种因素,始终无法突破讲授式的局限。在考核方式上,终结性考试依然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考核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考核尚未成为主流,教学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难以得到有效检测。

四、“新物流”背景下重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一)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多元

要解决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首先要考察“新物流”背景下的物流岗位任务变化及特征。“新物流”的典型特征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模式业态的不断创新及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不断提升。这些变化扩展了物流岗位群的同时,也使物流岗位的工作内容复杂化。物流岗位任务特点由传统的单一、重复、固化向复杂工作情景下的综合集成、跨界融合与迭代创新转变,需要的技能与知识范围大大拓宽了,层次也相应提升了,工作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不能限于仅仅对专门技能的突破,而是应当寻求多行业、跨学科技能与知识的组合,以应对不断复杂化的工作情景。在这种趋势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才能彰显“新物流”时代的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然而,以复合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多方面技能和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寻求“复合”知识技能的涵盖范围与“专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双向提升,即同时处理好“复合”的广度与“专门”的深度问题。在“复合”课程体系下的分方向、分类培养,可以很好地协调“深度”和“广度”共同提升。根据“新物流”时代的人才需求特征和地区产业特征,在综合考虑物流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基础上设定培养类别或方向,如供应链管理方向、电商物流方向、跨境物流方向、物流企业运营与管理方向(包括第三方物流、平台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方向(包括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等。

(二)多主体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新物流”对物流人才培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赖学校单方主体或不稳定、形式上的简单“双主体”合作办学,如“订单班”、工学结合等,已不能满足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有建立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利益共享、多方共赢机制上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才能形成长期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才能真正聚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并形成持续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契合“新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在广度与深度上的需要。多主体合作办学的关键是制度先行,基础是平台共建,核心是合作共贏,方法是聚合资源,目的是协同育人。具体模式为: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打通校企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并出台政策鼓励物流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如通过直接补贴、税收减免返还、经营场所的费用减免及投资奖励等形式吸引一批资质好、水平高的物流或相关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企业、开放式实训室、创客空间等合作平台,平台按照共同管理、市场化运作、师生参与的原则进行运营,学校通过合作平台将市场红利和政策红利转移给企业,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合作意愿,促进企业的资源投入,提升企业对平台的依附性并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平台为基础持续整合行业协会、物流培训教育与研发机构参与平台建设,强化合作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并协调好利益分配,设计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最终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平台、利益共享、多主体合作共赢、协同育人的稳定、开放、共生的良好生态格局。

(三)完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通专结合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基于岗位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研究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式已成为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框架之一[9-10]。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宏观层面要以“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方向多元”为目标,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微观层面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兼顾影响长期职业发展潜力的“通用能力”培养与短期岗位胜任能力的“专项能力”培养。不管是“通用能力”培养还是“专项能力”培养,都应考虑“新物流”背景下物流职业能力新变化与岗位任务的新特征,并据此更新完善课程体系。为协调好上述诸多目标,结合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思路,我们提出了“双线”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一线”课程立足于传统物流岗位“通用能力”与“专项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物流”的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新需求,开发“二线”课程作为一线课程的完善与补充。“双线”课程与实习实训及公共素质课共同构成了“新物流”课程体系。目前,“双线”模块化理念已经应用于我校智能物流方向的培养计划编制,执行效果良好。由于“新物流”背景下物流产业呈现出的跨界融合特征,物流岗位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呈现交叉综合、碎片化特征,体系化不强。因此,在内容上,“二线”课程多以专题形式呈现较为合适,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学期“一线”课程结束后或开始前的两至三周,如图1所示。

(四)优化教学与考核:学做融合

教学与考核优化要凸显“新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新特征,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不仅要关注“新物流”知识体系与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将“新物流”思维意识的塑造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目标融入其中。将客户化思维、优化思维、供应链与大数据思维、协作共享与创新思维、绿色思维等“新物流”思维与岗位意识作为教学与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学与考核的双重引导,促进学生对“新物流”下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与新思维、新意识的养成。在教学层面,厘清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无论是主张理论在前的“基础论”,还是主张实践在前的“实践论”,都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风险,从而降低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合理化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企业实践在时间上交叉进行。在内容上,不断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契合度,凸显“学中做”“做中学”,学做融合的特点。避免知识讲授与实践的间隔期过长、内容契合度不高导致的教学效果低下。教学方式强调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比例,降低传统讲授法的占比。在考核层面,降低传统的基于结果评价的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多采用注重过程评价的形成性考核,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调查研究、实习实训、企业实践等多方因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新物流”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与意识。无论是教学层面还是考核层面,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校本位”体制,强调多主体参与教学及考核,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及研发机构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教学与考核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多主体协同育人,避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何黎明.中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6):3-7.

[2]王先庆,彭雷清.物流革命与物流创新的方向、路径及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7):120-126.

[3]赵树梅,门瑞雪.“新零售”背景下的“新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3):42-51.

[4]王坤,粟日,相峰.“新物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新物流”发展分析连载之一[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8(7):98-99.

[5]何黎明.新时代 新征程 新物流 新任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24):20-21.

[6]许艳丽,李资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5-9.

[7]贺书霞.职业教育校企多主体资源供需现状、制约因素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4):39-44.

[8]陈朝萌.高职中外合作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西雅图城市大学合作的物流管理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0):21-24.

[9]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0]宋保兰.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2):110-112.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97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