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翁洁静

摘要:21世纪的翻译工作坊教学需与信息化媒介相结合。文章探讨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工作坊的总体构建,从课前研讨和协同式翻译、课中成果交流、课后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等三个教学阶段,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辅以相应的案例教学。实践表明,坚持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注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融合,做好对学生的过程化监控,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翻译工作坊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网络教学平台;高职英语教学;翻译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2-0068-06

翻译工作坊是具有相同志趣和方向的小群体聚在一起,对某些文本翻译进行研究讨论、交流合作、分享知识经验,最终解决问题的场所[1]。参与人员包括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具有专业翻译技能且助力于讨论的专业者、帮助促成参与者间的有效沟通或协助参与者在讨论中发现问题的促成者[2]。翻译作坊教学是基于实践的研讨式模式,让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和在讨论中学习翻译”[3]。21世纪的翻译作坊教学需结合信息化媒介。本文应用“超星”,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用英语教学中构建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译作坊模式。灵活高效的作坊式教学,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翻译知识水平,不失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工作坊的构建与实践

(一)总体设计

以学生亲身体验信息化翻译过程为宗旨,以培养其深度分析翻译本文的能力和提高翻译水平为目标,我们设计了信息化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包括学前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见图1)。

1.学前准备

完成三项工作。第一,确定教学对象。我校的实用英语课采用分层教学,故在综合对比学生翻译水平的基础上,选取两个班学生:2018级实用英语一班和二班。以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两班均28人。第二,设计翻译项目。翻译项目分两类:一类为普通的翻译训练,教师按主题和文本类型选取。若按主题,选择如旅游、教育等语篇。若按文本类型,从公文、议论文、说明文入手[4]。另一类为真实的翻译项目,教师接洽企事业单位,获得第一手的翻译资料,如说明书的汉译、商务合同和标识语的英译。第三,打造“超星”翻译教学平台(见图2)。信息区发布通知;协作互动区有翻译论坛、翻译答疑、直播讲座等不同功能区。其中,翻译论坛召开线上的翻译研讨;翻译答疑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直播讲座是对共性问题的集体解答。课程章节上传教学视频和优秀译著选段。作业区是译文提交、反馈区,各作坊的译文初稿、修改稿和终稿、点评意见、反思报告都可在此展示。工具区嵌入的机助翻译软件和语料库,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做出译文选择[5]。统计区以数据呈现教与学的状态。

2.信息化翻译工作坊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分为导入性、翻译项目和翻译研讨课三种类型[6]。首先,高职院校因生源所限,采用导入性模式,即教师在作坊运作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监督学生发挥作坊长、主译、审译和校译等不同角色的作用。同时,运用“超星”进行线上线下、课上互动与课下协作相结合的教学,既注重学生线上的翻译理论认知、翻译实践、困难和经验交流,又强调线下的翻译研讨、成果汇报。其次,凸显智能化的翻译工作过程。模拟商业翻译公司运作,在數字化实训室开展教学,确保每个作坊有2台联网电脑,网上撰写译稿。翻译工作过程由承接、研讨、总结、奖励等一系列的工作环组成。最后,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多项内容反馈的非线性教学管理。

3.教学评价与效果反馈

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学习。首先是对翻译作品的评价。对各作坊的翻译训练译稿,教师除课内组织评分外,还邀请译审教师网络赋分、提供专业的评审意见;而对真实的翻译项目,又在师生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客户评价(相关企业)。其次是对学生网络学习。利用平台的统计区,实时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时长、教学视频的观看率,形成可视化结果,输送到每位学生的手机终端,让其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据此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课程评估,期末考核权重仅为20%,平时80%(见表1)。平时成绩包括翻译实践项目、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期末采用网络考试,改题型为:传统的翻译题(60%)和译文分析(40%)。

(二)具体实施

新模式实施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翻译作坊的工作特点和运作模式,全班28位学生组成7个异质的翻译作坊,每作坊4人。1人任作坊长,统筹翻译活动的开展;其他3人分别担任主译、审译和校译,承担相应的职责和工作。各组为新成立的作坊命名,如“金源翻译社”,正式挂牌营业。根据教学设计,每两周(一周授课1次)授课为一个教学单元,各翻译作坊在作坊长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前研讨和协同式翻译、课中互动学习、课下经验总结和练习巩固的步骤和程序。

1.课前研讨和协同式翻译

教师先在平台的信息区发布翻译项目和与之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对译文质量、交付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在承接翻译项目(字数一般在350字的语篇材料)后,作坊长召集译员于第一次课前在数字化实训室召开两次翻译研讨会,邀请教师参与,并对两次研讨会进行全程摄像。教师根据这些“可视化记录”,客观评估学生翻译作坊的参与情况。

第一次研讨会,作坊长先分配任务,确定本次翻译项目的主译、审译和校译人员。接着,组织译员对翻译项目集体阅读,完成句子层次划分和意群分析两项工作,以便更好地掌握语篇架构、语法和语言特征。期间,作坊长严格控制会议的进度和节奏,保证译员有充分的时间研读和推敲。教师参与研讨,特别提醒译员注意意群分析的原则:不盲目地以汉语句子的句号进行划分;汉英对译时,应该将每个精细意群的结束视为每个英文句子的完结。会后,主译根据意群分析的结果翻译原文。如遇翻译问题,及时分享到学习平台的翻译论坛,或向教师发出直播答疑的邀请;形成初稿后,主译将作品上传至作业区。

第二次研讨会,任课教师带着各主译不同的翻译问题深入作坊面授指导;也可通过平台的直播讲座对共性问题做出解答。随后,各作坊的审译和校译借助翻译软件和语料库对初稿进行协同式审核,从句法、词汇、文风等方面综合校对,以防出现任何不必要的语法语用错误;为方便主译逐一修改,将审稿意见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发送给主译。主译根据汇总结果修改译文,经坊内成员确稿后,将修改稿提交至学习平台。

2.课上中英语言差异学习、成果交流和实践总结

译稿提交后,教师在第一次课上的教学内容是中英语言差异比较和译文评分。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英汉语言规律后,学生才能知其所以然。此外,通过各作坊的译文交流和量化赋分,培养学生品评、研读具体文本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为此,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20分钟的“评头论足”,即针对翻译项目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说明;20分钟的“追根溯源”,即基于分析说明由表及里地挖掘语言规律和进一步的翻译实例解析;50分钟的PPT汇报、心得交流以及译文品评。

具体而言,教师先选取本项目中的典型词汇和单句,让全体译员体验困难,各作坊提供译文,其他组“评头论足”地发表见解,逐一指出各版译文的优缺点。教师做总结性发言,简要评价讨论结果,并针对此类词汇单句体现的汉英语言差异,逐本溯源地带领学生发掘汉英语言规律;又从具体的差异点出发,提供更多的例句翻译,学生深度剖析、加深体会,参与随堂的网络小讨论。此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各作坊派代表上台,PPT呈现完整的译文。其他组与教师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行文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为标准,进行评分。整个赋分过程让学生重新审视翻译项目和对照彼此的译文,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教师最后让各作坊进一步完善译文,还在教学平台上布置“百炼成钢”的课外拓展练习。

第二次课上,教师进一步总结本次翻译实践,包括对译文终稿审核的结果和对拓展练习的讲解;重点梳理适宜的翻译理论、实践技巧;启发学生对同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行文风格、语句结构的思考,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翻译的步骤与过程:要从以上这些关键点分析语料,并在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下,选择翻译技巧。

3.课下的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

第一次课后,各作坊在考虑保持原译翻译风格的前提下微调译文。第二次课后,各作坊归纳处理同类翻译问题时可以应用的翻译小窍门;对翻译项目中出现的专有词汇整理归档,积累词汇和常用表达。教师让各作坊在网上提交译文终稿和翻译心得,进行学生间的线上经验分享。翻译心得包括,反思在翻译中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技巧应对什么问题,受到哪些翻译理论指导、是否对翻译问题的处理结果满意,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等。“金源翻译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小结见表2。

(三)案例教学

围绕《新编实用英语》(第四版 上)教材第三章的教学主题“Road Signs and Commuting路标与通勤”,我们应用信息化翻译作坊教学模式,开展以下教学。

教师课前采集“舟山市海星轮船公司”典型的中文标识语,设计了本次实践项目:140条的标识语英译,每个作坊认领20条。在超星平台的信息区发布进行项目翻译的通知和提供与标识语相关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各作坊召开翻译研讨,利用学习平台和网络搜索引擎,自主学习目的论;并遵照目的论,分工协作地翻译其中的20条标识语。谨慎审稿后,将初译稿上传至教学平台的作业区。

第一次课上,教师先重点介绍标识语的语言特征、社会功能和類别,然后组织学生对标识语进行翻译成果汇报和难点交流。在上课期间,各作坊互评译文。课后根据课堂交流结果,各作坊进一步修缮原稿,将终稿上传至作业区。教师请海星公司负责人员网上审稿,挑选优秀译作,作为公司的英译标识语。

第二次课上,教师先总结本次翻译实践,奖励译文经公司采纳的工作坊,然后将翻译目的论对比对等论,突出它在外宣翻译中的优势,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最后提问引导,启发学生对标识语的语言特征、语句结构的思考,助其更好地掌握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从翻译标识语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入手,分析翻译材料,继而选择一定的翻译技巧,如直译、音译、正反译法等。

各作坊课后对此翻译项目中出现的专有词汇进行整理归档,以此积累词汇和常用表达;撰写并上传心得报告,反思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技巧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对标识语翻译的策略总结如表3所示。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效果分析

对高职生来说,翻译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础薄弱、对翻译问题的认识不够、翻译策略技巧的掌握不足,以及缺少专题性的翻译实践项目。本研究构建的信息化翻译工作坊重视学生专题性的翻译实践,从教学开展单位、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价,三方面集中体现了信息化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色与优势,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探讨翻译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翻译水平。

(一)教学单位的改变

与以往单兵作战式的教学不同,本次实践以翻译作坊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和开展单位,学生在作坊长的带领下,依次完成翻译项目承接、翻译研讨、翻译成果展示和译文品评等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此外,得益于教师的亲身示范和参与指导,作坊成员应用网络辅助工具,如“超星”平台、搜索引擎、语料库、机助翻译软件等,于作坊内进行了翻译理论的预热学习、协同式翻译,并根据坊内成员共同的审读意见不断完善译作。从表面看,作坊式教学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学生个体完成翻译的难度,但每个人实际上需轮番承担主译、审译、校译,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翻译能力得到了应有的、及时的高效的锻炼。很多学生表示,相比以前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网络上大段抄袭译文、根本不知道怎么翻译,这样的教学开展模式让他们清楚了翻译的基本步骤,需经过“文本分析—句子层次划分和意群分析—撰写初稿—审稿—修改”的繁复过程,明晰了该如何一步步地接近翻译任务,最后诞生像样的作品。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用问卷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翻译学习的综合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班(见表4)。

(二)注重翻译产出和理论深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突出翻译成果的展示、必要的中西语言对比、基于翻译实践的理论反思与翻译问题的归纳,既有对课前提供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解析,以此强化学生认知,又有以翻译为主的语言产出(成果汇报)和译文品评,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内容紧扣翻译实训项目,目标明确,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学生反映:“在以往的翻译教学中,老师也讲授理论知识,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学了就忘,而且不会应用。但现在,有了课前自主学习理论的铺垫,课上老师又结合本次翻译任务进行讲解,使我加深了印象,懂得应用一些基本的技巧,处理某一类的翻译问题。”此外,在作业形式上,以计算机撰写的译稿,替代了随堂的纸质练习,这更接近于当前网络办公的真实状态,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编辑文本的能力。基于真实翻译经历的心得体会,又让学生重新回看整个翻译过程,便于对如何解决同类翻译问题形成长时记忆。

(三)教学管理与多元评审体系

应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对学生多项内容反馈(有对学生译文质量的评估,有对翻译研讨参与度的评价、有对教学视频观看率和译著阅读量的统计,还有对测试的排名)的教学管理模式。该平台忠实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如作业区有各作坊提交的译文初稿、修改稿和终稿,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译文质量提高过程;讨论区有各个作坊对翻译问题的交流与研讨;统计区有数据支持,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翻译学习的情况。教师不仅从中观察学生整个的翻译学习过程,而且感受其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毫无疑问,这种管理模式比从课堂讲授到测试评估的线性管理更人性化,也更科学客观。评价模式上,建构了包括译审教师、译员以及目标客户在内的智能型、多元化的网络评价体系。三者互为补充:课堂上的译文品评能促进学生边评边学,增强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但由于知识水平欠缺,难以为对方提供高质量的反馈;目标客户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能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其切实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和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形;评审教师则从专业角度,弥补和纠正学生在组织谋篇、语言语法、翻译策略应用上的不足。

总之,应用多元评审机制,既能更全面地评估译品质量,又能起到评学结合、以评促学的效果。

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作坊的教学反思

(一)坚持发挥师生双方的角色作用

回顧整个实践过程,师生双方均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保证该模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有增无减,既要从专业角度寻找各类翻译文本、总结归纳实际翻译问题、注重课上的互动学习与课后练习的严格配套,又要促成和参与作坊的翻译研讨、平衡各组内成员的关系。而学生须积极承担作坊译员的角色,脚踏实地应用网络平台进行翻译实践、课堂互动、学习反思及经验积累。

(二)注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融合

翻译课堂与教学设计上最让教师困惑的是实践与理论孰轻孰重的问题。当然,高职英语的翻译教学侧重实用性,且就翻译看,最终能使学习者获益的是语篇翻译实践。所以在课堂上长篇累牍地介绍翻译理论根本行不通,表面看高大上,学生实则吸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放弃理论知识的传授,毕竟学生知其所以然,方能应用自如。为此,教师通过课前发布与翻译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既特意让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文体翻译与理论之间形成关联,如标语翻译搭配目的论,人文风景翻译对应交际翻译,又让他们课前初识该理论并自发地将其应用到翻译项目。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深度剖析和总结。这样一来,翻译理论就很好地融入到翻译项目中,令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对学生的参与做好质量监控

学生参与直接决定了工作坊的活动质量。为确保工作坊活动的成功运作和有效开展,教师需制定有效的监控机制,防止部分学生做甩手掌柜。具体的办法和方案有:首先,在小组内形成契约,撰写相应的奖罚办法,并要求人人严格遵守,确保各成员的有效参与。其次,做好小组活动过程化设计。各作坊需形成一套完成翻译项目的基本流程,每完成一个任务环节必须有对应的工作日志,使学生达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的共识。最后,接受教师的监督和反馈。教师评析学生的团队活动过程和合作效果,以此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工作坊模式中更好的合作,追求更高质量的翻译过程和译文结果。

综上所述,翻译是一项既要注重细节、又得宏观把握的工作,很难做到完美。但能让学习者事半功倍的依然是大量的翻译实践,是对具体本文的研读,以及对原文、译文对照分析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译作坊教学模式,为高职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时机和平台,它一方面通过模拟真实的翻译工作过程,让学生体验翻译、感受翻译,明确翻译不是简单的网络机器操作,而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交际和重构过程,译者要耗费极大的脑力和心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协作互助、文本研讨、困难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积累并内化了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真正做到了“在翻译中学翻译,在合作学翻译,在讨论中学翻译”,值得我们大力推介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亮球.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上海翻译,2014(2):48-51.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微探[J].中国翻译,2010(4):32-36.

[3]董洪学,张坤媛. 云计算学习平台下 MTI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2):56-57.

[4][6]黄远鹏.“翻译工作坊”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0):51-53.

[5]王海丽.云计算时代翻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61.

(责任编辑:刘东菊)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98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