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创新教育的实施卓有成效,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革,从教师创意培训、全面改革课程、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的实现。在此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提出培训创新型师资,实现创意教学;完善创新思维课程,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结合创业,培养创业精神等策略,以推进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进程。
关键词:新加坡;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5-0092-05
创新鼻祖约瑟夫·熊彼得1912年首次于经济领域提出“创新”一词[1],后创新被引入教育领域,演变成一种新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20世纪70年代,全球部分大学掀起创新教育的浪潮,90年代起,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作者,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创新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但横向比较发现,我国的教育和人才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原动力[2],创新教育的提出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基。
一、新加坡创新教育发展背景
拥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新加坡以教育配合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并在创新教育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新加坡何以从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展得如此迅速,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对此作出解答:“那是因为新加坡拥有素质良好的人民和一大批杰出的训练有素的人才”[3]。 可见,新加坡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投资,教育的高投入性促进新加坡创新教育迅速发展。1986—1987年,新加坡基于经济萧条的前提下重新思考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并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力”的教育目标[4]。处于注重效率时期的新加坡人逐渐认识到过去的以生存为主导和现在的以效率为主导的教育制度,皆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拥有知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加坡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未来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新加坡对学校毕业生的期望不仅是识字、会算,更期望他们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为促进新加坡年轻一代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新加坡政府开始提高教育关注度,以促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思考型教育的发展。1997年教育部开始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思维型学校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教师旨在营造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并在鼓励新生一代终身学习的同时努力认可发展学生所具有的广泛才智和能力,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新加坡人拥抱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此背景下创新教育应运而生。新加坡教育1997—2010年是以能力为主导的能力驱动型教育,意在培养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因创新性是此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故也称之为“创新驱动教育”。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将创新教育作为其最高目标[5],纵观新加坡创新教育发展历程,其致力于培养出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政策改革的作用下,新加坡创新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取得显著成功。
二、新加坡创新教育政策改革
(一)加强教师创意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教学的理解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方式和结果,认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教师信奉“填鸭式”教学;认为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高分的教师遵从“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其想象力、创新力的教师必然提倡“创新教育”。自1999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斥资进行做教学辅助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设备,开通国际互联网,帮助教师获取教育资讯;通过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以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促进創新教学共享,推进创意教学。2002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项带薪体验政策,教师可以申请一个月的有薪长假,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到企业、银行、工厂等部门进行实习体验,开阔眼界[6]。同时,新加坡教师有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修的权利,教育部会单独设立经费款项,专门为教师的培训出资,并将培训任务交由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负责。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以上政策对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
2004年8月22日,李显龙在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上正式提出“少教多学”的教育政策,“你们需要一个质的改变,一个重大飞跃……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7]。同年9月,教育部长尚达曼强调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最重要的不是新结构、新渠道,而是学生如何学习,他们自己思维有多积极主动,发现自我发展的才华,成为有探究头脑、坚定性格的新加坡人[8]。“少教多学”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单表述为教师少教一点,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多学一点,学会自主学习。深入解读“少教多学”可知,新加坡主要从“为什么教”及“教什么”两个方面进行政策落实。在“为什么教”中,首先,教师要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少为了急于完成教学内容而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其次,要多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着去学习,少讲授和灌输知识。最后,教学内容要多以学生的生活需要而准备,少为了应试而准备教学内容。在“教什么”中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做中学”,打破学科壁垒,避免单独的科目教学,教导学生要以价值为导向,以避免以学习成绩为导向。
(二)推行思维课程
前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张志贤在1997年5月召开的新加坡第九届国会开幕式上提出:“我们必须培养年轻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将修订学校课程,扩展而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将减少他们必须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数量”[9]。并将改进中小学的课程和评估制度作为首要任务。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学校课程与评估系统检讨委员会,1997年该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报告书,指出学校课程大纲中与实践不符、过难、过广、重复的内容应适当削减[10],并作出如表1所示的新加坡削减课程变化表:削减课程分量使学生有足够时间从事专题作业等创意活动,提高处理知识、思考及沟通的技巧。李显龙的“少教多学”教育政策提出后,新加坡开始全面改革课程内容、削减课程分量,以增加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考能力。
20世纪80年代,李光耀深刻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并倡导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1986年,新加坡教育部署长陈舜之到英国思维课程的剑桥总部学校参观、访问,回国后开始筹划课程实施、培训专业师资。自1997年开始,新加坡最初采用世界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的柯尔特思维课程,该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细分为十课时,学校计划每周开设一次思维教育课程。该思维课程最初在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进行试点教学,后因该课程没有将思维技能列入学习范围,故新加坡于1999年开始在中小学改用了美国罗伯特·J·马扎诺(Robert J Marano)的五项学习方案。该方案从五个学习维度(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出发,重视学生多方面思维技巧的训练,将批判性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认知习惯等多种思维技能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运用建模简化解决问题,课程安排逐阶递增,以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意思考能力。经过两年的试点教学,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表明马扎诺的思维课程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从2001年开始,新加坡便在国内的中小学推行马扎诺的思维课程,后期辅以合作式的跨学科专题任务的项目,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在训练学生思维技能的同时促进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后,新加坡教育学者对创新教育的思维课程展开深入研究,国立大学教授郑奋兴就数学培养的创意思考提出“数学+艺术+创意+电脑=21世紀人才”模式[11],旨在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融合,实现学科与创意教学的整合,以学科促进学生发展。
(三)搭建展示平台
新加坡除了改进教育策略、改革课程内容外,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为激励学生勇于积极创新,新加坡政府斥巨资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多样化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搭建创新舞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创新机会和创新经济保障,不仅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意识,更提高了学生主观创新意识变为客观实物存在的可能性。新加坡政府2000年至2005年期间为支持学校创新计划,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部拨款1700万新元,并搭建了三种不同规模的展示平台。
第一种,建立小规模的校级平台。新加坡各学校内部开设体验课程,各校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所制定的相关计划基础上,不断培训专业教师、开发创新校本教材,并建立课程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场所,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现学生创意,让学生初步体验创新。在新加坡许多学校都开发了独属于本校特色的校级平台,新加坡的华侨中学就建设了多向研究领域的学研中心,学校会聘请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学习。
第二种,建立中等规模的校群平台。新加坡为加强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在相近学校间组建校群创意活动。校群间建立合作联系,定期组织创意活动,学生在实现跨校交流的同时也实现集思广益,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新加坡东区学校就曾组织过以“学生当家”为主题的校群专题创意活动,活动期间各学校学生提出本校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后在校群间合作探讨,通过博采众议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第三种,建立大型规模的国家级平台。国家为鼓励学生创新,会定期组织创意比赛,新加坡的银行、企业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会捐赠重组资金支持国家创意比赛。国家同样为学校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学校每年可以向教育部申请1万新币的创意项目基金用于创新活动,诸如机器人大赛、校园集市、废物改造等一系列活动平台的搭建,不仅促进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更促进了学生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获得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培养创业精神
新加坡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现创业与创新的融合,政府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学生的实际职业体验,推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是新加坡工院与制面厂合作研发的“双色双味面条”项目,该项目不仅给制面厂带来了市场和利益,更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提供了机会。新加坡政府除了提倡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外,还鼓励学校在校内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以期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创业精神,最终培养出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例如,新加坡小学为学生提供开办书店的场地,以试点班轮制的形式创意经营书店,随着活动形式的不断成熟,学校开始扩大营业规模,动员全校学生轮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固定场所开设跳蚤市场,出售自己做的手工艺品、二手书等,为提高销售量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出谋划策实现创意经营,职业体验活动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萌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新加坡坚持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将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基本准则,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即创新。2001年,林瑞生(Lim Swee Say)先生强调新加坡的经济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为基础,创新驱动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力[12]。新加坡人敏锐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关键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迅速转变教育策略、全面优化教育政策,推行创新教育。新加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创新教育”政策,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的科学技术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不竭动力,1999年开始新加坡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已初见成效。据新加坡GDP公示结果显示,新加坡“创新教育”推行期间(1997—2010年),新加坡的GDP水平增长率急剧上升,可见新加坡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与创新教育政策的实施相伴相生。
三、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培训创新型师资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深层次地解读创新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地设计创意教学内容,培训创新型师资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为培训创新型师资应做好师资筛选和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师资筛选是组建创新型师资的前提,要从师资源头上更新教员,择优注入到教师队伍中。学校应鼓励推行竞争上岗制度,鼓励各领域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在交流、竞争中增强师资活力,拓宽教师眼界。职前培训是培训创新型师资的基础,帮助教师热爱教育职业,增强创新意识,理解创新教育目标,愿意为创新教育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职后培训是培训创新型师资的有效保障,给入职后的教师提供定期进修的机会,进修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更是对教师的实践和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后培训可以采取“理论——实践——体验”的形式,“理论”是指不断丰富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践”是指不断提高创意教学实践能力,“体验”是指到各个行业中参观体验,辨析企业创新与教育创新的联系,以实现创意教学。
加强教师职前和职后的学习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促进教师创新力的提高。信息化是教师创意教学的桥梁,当代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世界范围的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已成为积极增长的发动机[13],学校通过为教师提供学习设备与教学研究室,辅助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潜能。
(二)完善创新思维课程
何克抗教授指出创新教育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三方面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是创新思维[14]。思维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主要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即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课程还没有设立,思维课程体系还有待成熟。
完善创新思维课程要做好“四步曲”,即全员预备、师资筹备、教材编写、专题展示。第一步——全员预备,做好思维课程的宣传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实践活动、教师大会、家长会等舆论宣传的方式,明确创新思维课程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动员教师积极展开思维课程调研,探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获得家长的认可,确保其对学校思维课程的理解和支持。第二步——师资筹备,做好思维课程的师资储备工作。学校将高校教授“请进来”和教师“走出去”两种策略。每学期聘请数名高校教授进行思维课程的解读,帮助教师明确思维课程内涵;学校选择年轻有创意有热情的教师“走出去”,前往师范学校进行培训,壮大专职思维课程的教师团队。同时组织教师进行思维专题赛课,并进行表彰。第三步——教材编写,做好思维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新加坡思维课程是有相应思维课程教材的,学校可成立思维课程教研组,在已有思维课程理论基础上,借鉴新加坡教材,结合学生现状,编写教材,教材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最终可聘请资深教授进行评定、指导。第四步——专题展示,做好思维课程的评价工作。思维课程最终将以专题展示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让学生分组进行专题合作研讨,最终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展现。
(三)创新结合创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质是能够以新视角分析问题产生新观点,以链接生活。我国创新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处于割裂的状态,知识的学习无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即使具备创新思维也无法转化为创新产品,创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迫在眉睫。新加坡在培養学生创业精神方面卓有成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创意活动,在激发学生创意思考的同时培养创业精神。
学校创新结合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应做到四步走。首先,营造创意环境。环境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可在校内放置警示标语,陈列橱窗摆放学生的创新工艺品,同时开辟教室作为专门从事创意制作的创意室,为师生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灵感。其次,建设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工厂、企业、商场等社会场所参观学习创新经验,提高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变为创新作品。再次,搭建校内创业平台。学校成立“跳蚤市场”,让学生轮流当小老板,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在操场售卖手工艺品和旧物,体验创业过程;学校开办学生“创业书店”,由高年级学生以轮值的形式在班主任的辅助下管理售卖,营业额用于班级建设。年末成立评比小组对各班销售业绩进行评比,并颁发奖状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场创意评比大赛,参赛人员由一名教师进行指导,最终评出优秀者数名进行奖励。最后,校内外共建创业基地。学校合理运用校外资源,联合校外企业单位共建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学校定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体验,同时聘请励志企业家作为学校荣誉校长,并对其创业过程做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创业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1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4]Singapore Economic Committee. The Singapore Economy: New Directions[M].Ministry of Trade & Industry.1986.
[5][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王磊.新加坡中小学创新教育政策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60-62.
[7]Lee Hsien Loong.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 delivered on 23 August 2004[Z].2004-08-23.
[8]Shanmugaratnam,Tharman. To Light a Fire-enabling teachers,Nurturing Students. Speech Given at the 2004 Ministry of Education Work Plan Seminar[Z].2004-09-29.
[9]RADM Teo Chee Hean.Addenda to the presidents Address at the Opening of Parliament[Z].1997-05-27.
[10-11]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Lim Swee Say.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Singapore Shipping Associations 16th Anniversary Dinner[Z]. 2001-09-28.
[14]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
(责任编辑:刘东菊)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QU L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 is very effective, an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creative training,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 setting up a display platform,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etc. On the basis of this experienc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China, thes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se are,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ers and realize creative teaching; perfecting innovation thinking courses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innovation with entrepreneurship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Singapore;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thinking curriculum
作者簡介:屈玲(1993—),女,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学科教学中想象性思维的培养”(项目编号:KYCX18_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