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珅珅 董健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职业态度在行业发展和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以制药专业为例,分析了职业态度培养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价值观,就开展职业态度教育的改革方法与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3-0058-05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职业的主观评价和心理反应倾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等构成要素,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近年来,职业院校在组织教学时易受 “重技轻人”等失当观念的影响,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在職业态度的教育方面呈现不足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1-2]。如何突破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现存障碍,在教学中积极探寻职业态度的培养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制药类专业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参阅近年相关的研究进展,论述职业态度在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并探索教改方法,促进职业化人才的培养。
一、职业态度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国家对消费品工业发展给出的战略性意见,各行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日益显现出复杂化和精细化的特点,用人单位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和期望也随之提升。高职院校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构,近年来通过增加实训课程、校企合作等改革措施,强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消极的工作态度,如缺乏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忠诚度不高,甚至出现迷茫、应付工作等不良状态或情绪,影响企业良性运转,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3]。尤其在制造类行业中,不良的职业态度致使部分行业出现较浮躁的工作氛围,急于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忽视对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苛求,这对于与健康相关的产业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对制药行业来说,药品是特殊商品,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必须得以保障。然而,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的药品飞行检查通告,全国各地频繁出现药品抽检不合格的现象,包括溶出度、有关物质、含量、装量、灰分、pH值等多个项目,甚至出现编造串改物料台账、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等现象,导致查封、召回、限期整改甚至收回GMP证书等处罚(见表1),其中不乏国内知名制药企业。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会对社会健康事业和制药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并非专业知识或岗位技能的不足,而是从业者未能按照药典、法规或操作规程作业,即由消极的职业态度所致。更有甚者,由道德意识淡漠所致的个别药害事件对人们的健康更是造成恶劣影响,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如“梅花K”“欣弗”“毒胶囊”,以及近年出现的“假疫苗”事件等。
为探索职业态度在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首先以本单位15—17级制药类专业学生为例(216人),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就其学习情况开展调研,结果表明,专业知识仍被认为是在校期间应获得的最主要的学习成果,而学生的职业态度教育未能得到有效重视(见图1)。随即又调研了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的制药类企业一线工作人员(140人),考察何种素质最为行业所需。统计结果表明,职业态度对岗位的重要性要远大于知识、技能等素质(见图2)。由两项调研结果对比可知,职业院校输送的人才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将影响区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也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其中,对学生意识层面(职业态度、道德等)培养的欠缺是最显著的失衡点。
二、职业态度培养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能力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
随着社会各行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迎合产业需求,“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教育模式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模式自上世纪中后期在美国被首先提出后便在职业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随后传入欧、澳、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传统的“知识本位”“技能本位”等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有机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被国内外众多职业院校所采纳并应用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其制度与模式也已日臻完善,显现出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4]。例如,被誉为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双元制”、瑞士“三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等均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内涵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职业态度”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西方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任务导向”到“能力本位”的演进过程,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方式由职业资格教育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包括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即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在教学活动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又要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此,高职教育应将职业态度的培养同步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弥补、调节与促进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教学,避免“重技轻人”的工具性培养倾向,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迎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职业态度的培养应以专业为导向
职业态度不仅是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更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应与理论知识、岗位技能的教学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并要能体现专业内涵的特点。
以制药行业为例,前述的各类假劣药事件均可归因于药品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控制不良。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逐渐意识到生产管理的重要性。生产流程中产生的任何不确定或意外因素引起的偏差均会以叠加的方式作用于产品并影响成品质量。因此,“过程控制”被认为是药品生产管理的基本理念,也是企业质量风险控制的重要举措,降低工序中偏差的发生率可有效保证药品质量。对于执业者而言,严谨、踏实、细心的职业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这种质量波动,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再如药品经营类的岗位,从业者面对的对象往往是各类用药人群,热情、友善、殷勤的职业态度则更能迎合此类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由此可见,不同的专业开展的职业态度教育应体现出不同的倾向,以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职业背景、专业课程与差异化的职业态度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以制药类专业为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融入踏实、严谨、注重细节等要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药品生产岗位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态度培养的策略分析
职业态度作为一种在岗位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其主观性较强,与个人思想、情志、兴趣、学识等内在因素相关,受家庭、行业、社会以及个人阅历的影响,个体间差异较大。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它们可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训操作的方式开展),职业态度的培育涉及心理、阅历、哲学等多方面的要素,且又有专业的差异性,仅以开设通识课程的方式进行职业态度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职业和岗位认知的在校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传统的德育课程容易流于空泛的形式,职业教育也易被弱化成职业培训。
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培养胜任力合格的职业人才,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影响要素,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一)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根据自身的偏好或期望,对特定职业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准则,具有可塑性,并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信念,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行为动机的综合体现[5]。它是一种观念,是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而职业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是职业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反馈和表现,二者关系密切。因此,职业态度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即个人偏好和职业特征,两者的匹配程度主导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6]。若个体的偏好与所从事职业的特征一致,则易形成正向的职业价值观,个体对岗位有认同感和责任感,对工作的投入度较高,工作态度主动积极,反之则反。对于特定专业,其职业特征相对固定,较易归纳和总结,而个人偏好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先天因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阅历等,主观性较强,个体差异大。如何搭建两者的关系即为职业态度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进展,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该理论建立了个人偏好和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梳理职业态度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果。
(二)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理论指导职业态度的培养
霍兰德職业人格类型理论最早于1959年提出,随后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采纳。该理论认为个人偏好与不同职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匹配关系”,根据匹配程度继而将职业人格概括为六种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霍兰德人格类型图”[7],见表2。它在人格层面阐释不同偏好的执业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从事的相应职业或岗位。结合前述,不同专业(或专业群)将个人偏好的要素有一定倾向性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向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不仅促进“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效果,还有助于专业内涵的建设,避免出现专业“同质化”“千校一面”的现象。
以制药类专业为例,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措施。此类文件也是初涉岗位的执业者必须学习和遵守的工作流程,如岗位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检验操作规程、检验记录、设备维护规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等。它们均是保证药品的生产流程有序运行和成品质量可控的重要途径,需要严格执行并随行业的发展而定期更新。尤其在新版GMP颁布以来,制药企业在生产、质量、物料、设备、验证与计量等的管理方面趋于国际化,部分内容已与欧盟GMP实现对接,过程控制程序划分得更加精细。例如,制药企业仅是在原辅料的入库环节就涉及物料的接收、标识、储存、处理、取样、检验、批准、拒收、隔离等诸多程序及其操作规程。这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踏实、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基于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理论,制药类专业人才理想的职业人格应是现实型和传统型,辅以研究型,即RCI倾向。因此,在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RCI倾向的职业人格特质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引导制药类专业学生形成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
四、职业态度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建设融入人格特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通过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行业调研、实地考察、专业研讨等途径,归纳本专业对口岗位的特点和胜任条件,分析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人格类型。二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将该专业相匹配的职业人格特质按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细化,并赋予一定权值。三是将职业人格特质转换成系统性的培养任务,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组成部分,制订具有职业人格特色的授课计划、教案、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料。四是根据教学实施情况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再对本专业的职业人格类型进行调整和修正,见图3。
(二)设立三维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要求,职业态度是与专业知识、技能并重的课程内容,它们彼此应具有整合性,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8]。各专业应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结合岗位特点,将匹配的职业人格特质作为职业态度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并按其重要性将这些特质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前后章节关系,结合岗位特点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成多个子目标。另一方面,将职业人格特质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深度融合,完善课程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实施与考核评价,并根据实践情况及岗位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和调整。尤其对于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应在项目化教学基础上,将细化的职业人格特质嵌入各个训练任务和操作环节,使其成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搭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职业人格特质内化为意识和职业习惯,形成正向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
(三)重视案例教学在职业态度培养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将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有效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创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与总结。该教学方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可弥补传统“填塞”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学生易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尤其适合职业道德、态度、价值观等意识层面的培养与塑造[9]。因此,各专业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选精编典型案例素材和行业热点与时事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职业人格特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角色,展开思考与讨论,加强课堂互动,进行正向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提升职业态度的教学效果,增强岗位胜任力。
(四)重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隐性课程是指通过学习环境中设施、精神和文化等信息的渗透和熏陶,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实现情感、意志、行为和态度的升华,尤其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10]。它是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在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等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此外,高考分批次招录的流程使得许多学生往往因高考失利或分数较低无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而被动选择职业教育,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岗位缺乏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一知半解,加之原有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甚至部分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对课堂学习持有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在这种“主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隐性课程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帮助,影响更深远。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有力条件,营造集管理制度、课堂教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结合的隐性课程体系,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不同专业也应立足于本专业的职业人格特质,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专题比赛、讲座论坛等项目,发挥感化、暗示、激励等作用,辅助职业价值观的塑造与职业态度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教学,还须兼顾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工作态度等人文素养的教育,促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的融通。各个专业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把握职业发展趋势,将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运用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开展职业态度的教学工作,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实现“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内涵的建设特色。
参考文献:
[1]聂颖.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黄成亮.我国大学课程的“知识化”倾向:原因及其扭转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5-98.
[3]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4]Sturing L,Biemans H J A,Mulder M,et al. The Nature of Study Programm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for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J]. Vocations and Learning,2011(3):191-210.
[5]Lee H,Yen K.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Values And Career Orientation of Employed in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 Quality & Quantity, 2013(2):803-810.
[6]周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7]Payne M A, Sabaroche H F. Personality Type and Occupational Preference: Testing Holland's Theory in the Caribbe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1985(2):147-156.
[8]裘广宇,孙轶婷.有效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促进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32-34.
[9]孙明磊.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10]李河水.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及其育人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4(7):103-106.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