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宁 俞雪钰 杜学文
摘要:通过文献调研计量法,对2012—2018年职业教育领域中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及归类剖析,发现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内涵、历史演变、价值意义、培育困境、培养路径等五方面。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占较大比例,主要是利用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来培育工匠精神。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不够聚焦和深入、成果难以落地的问题,需结合具体领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划分研究,更需结合高端制造强国战略及两化融合背景,进一步细化培育路径,还需深入研究如何聚焦教学内涵并在具体教学载体中渗透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真正落地。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5-0004-06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提出。他认为一个敬业出色的木匠比一个平庸的博士对社会更有贡献。这也表明了工匠精神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社会热议。随后,在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时也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显示了国家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诉求。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匮乏是各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尤为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各行各业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教育部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凸显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倡导工匠精神,探寻与制造业高端化战略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高端制造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匹配策略与发展路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研究概况
(一)学术论文增长情况
在“知网”上以“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为“关键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97篇,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66篇,发现论文数量从2016年开始骤增,由此可见该话题的新颖性和热度。详见表1。同时,发现文献大多是普通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占比相对很少,硕士论文数量极少且没有博士论文,可见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虽多但研究层次、研究深度仍不够;会议论文数则在2018年骤增,说明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热度不减,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主题分布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这366篇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图1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发现除“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主题高度聚合,其他关键词的呈现十分分散且词频高低近似,由此可知学者们对主题的理解和研究并不聚焦,没有形成关键的研究方向,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同时,通过分析研究主题词可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偏向意识层面,缺乏细致深入的落地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分析
由于研究主题关键词均过于笼统,因而基于图1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再继续研读这366篇论文并进行人工分析归类可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困境,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等五个方面(见图2),一些论文中同时研究了两个及以上方面,因此在归类时同时归为两类及以上。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
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定义、剖析和层次划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基础,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越深入透彻,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越深刻,更有利于之后的策略制定和路径选择。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划分:从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分为精神传授、精神特质与精神境界三个层次[1];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工匠精神的伦理意蕴包含对职业的敬重,对技艺的执着和对品质的苛求[2];从中国文化视域角度工匠精神的內涵体现为“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3]。除了从不同视域研究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外,学者们还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4-11],如表2所示。
从上述研究可见,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层次划分,当前学者们主要从内在和外现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或者从技能、态度以及价值理念进行划分,或者再细化为更多。然而,无论哪种划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工匠精神总体的要求或共性的内涵划分。从上述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视角下对于工匠精神的需求和要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其内涵的解读同样应该存在差异,即工匠精神的共性和特性研究应并存。如何面向实际生产,在职业教育中结合具体的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寻求其特定的核心价值,从而发展落实工匠精神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
(二)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
有关工匠精神历史演变的论文数量和其他几个方面相比不算太多(14篇/366篇),学者们在论述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时大致讲述了工匠精神的产生、衰弱及回归[12-14]。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可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演变的史诗,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主要可以分为出现与发展、衰弱与流失、回归与升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其含义与发展道路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意识、文化传统等相契合。由此可知,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要与具体的时代、社会、使用场合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发展工匠精神同样需要掌握工匠精神演变进程中的经验和规律,把握其各层面的核心价值,将外部要素和内在规律特征相结合。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
目前,对于工匠精神价值意义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企业、学校、个人四个层面。于国家而言,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内在支撑,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15-16];对企业来说,拥有工匠精神特质的能工巧匠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将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17-18];对于学校,工匠精神是其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灵魂,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19-20];对个人而言,无论是学生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工作人员,工匠精神都是其就业创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困境
即使学者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要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地培育工匠精神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者们也分析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所在。总的来说,工匠精神的培育困境大致可以分為传统文化、制度政策、社会观念、课程体系四个方面。在传统文化上,“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着工匠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工匠精神的培育[21-22];于制度政策而言,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工匠制度的支撑,而我国缺乏有效支撑工匠精神,体现“工匠精神”特色的职业教育立法,且现有政策制度所体现的保障、激励和奖惩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政策导向[23];在社会观念上,社会、家庭乃至学生个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无法全身心地支持、投入于工匠精神的培育[24];在课程体系上,职业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足,没有完善的培育措施和方案,因此难以落地,这也是未来工匠精神研究的重点所在[25]。
(五)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其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对366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主要如图3所示,论文中同时提出两种及以上路径的归为两类及以上。
由图3可知,学者们对于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培育路径进行了规划,且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教学、思政德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下面选取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阵地之一。李梦卿认为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仍存在体制不健全、校企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烈等难题[26]。刘宝民认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做出具体规范,提高校企合作成效[27]。
从上述研究可看出,认知层面上,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专家学者们均认为其为有效路径。操作层面上,一部分学者认为校方应采取主动措施,送出去、引进来,积极与企业对接;另一部分学者则从企业的角度,提出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设置质量优秀奖勉励学生和打开上升通道激发学生工作热情等方法[28]。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提到了目前学校和企业沟通不畅的原因在于政策制度,因而难以落实。可见,如何针对新时代背景建立有效的校企对接机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创建适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生态环境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现有的研究指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要将多种文化有效融合,塑造并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29]。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要适当融入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30]。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团、举办各种技能比赛、开展各类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催生学生的工匠精神[31]。
3.工匠精神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主力军,所以,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或采用“双导师”制,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与培训工作[32]。同样,现有研究也指出要注重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要积极改革职业学校人事招聘制度,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来解决目前的职教师资困境[33]。
4.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是培养政策、方案的落脚点和立足点。与课程相关的研究主要分两大类:一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等课程建设的总体纲领和结构体系研究,如将工匠培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多个模块进行实施,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设置适应“互联网+”业态的课程模式等[34-36];另一类包括专业课教学、竞赛训练、实践课教学等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强调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通过分析发现,对于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课程环节,在具体课程模式和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45篇),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偏多(专业课教学103篇、实践教育108篇),但这些研究多数只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而缺乏具体过程和操作方法。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停留在对具体课程的个例研究阶段,缺乏凝练和升华。如何通过具体课程教学案例,总结归纳案例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并融入工匠精神内涵,重构相关专业的课程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值得思考研究。此外,还发现在该类研究中实证性研究较少,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落地,在论证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
三、未来研究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话题近几年热度较高,研究成果呈增长趋势;然而研究主题在聚焦度、层次和深度方面均有待提高;研究内容方面共性角度研究较多,个性特性研究较少,即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和产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不够深入;再者,缺乏能够切实落地的研究,比如在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载体上,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中缺乏总体策略和纲要,在具体课程研究中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和实证等。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应该更加聚焦于国家利益和重大需求,聚焦于领域特色与行业差异,聚焦于教育内涵与教学载体。
(一)聚焦国家利益与重大需求
倡导工匠精神要紧密对接国家利益和重大需求,聚焦于时代前沿发展领域,避免口号式和空洞的论调。事实上,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制造业品牌化和高端化的坚实内核,这一点恰恰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要素。纵观西方强国崛起的路径,无一例外都是靠制造业支撑。如今被诩为工匠精神标杆的“日本制造”及“德国制造”,也曾一度是“劣品”“粗制滥造”甚至是“低级”的代名词,它们曾一味模仿美、英等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日本更因此而曾被欧美企业界讽为“学样的猴子”。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日本终于提出“用自己的脚站起来”及“不再模仿”等创新口号,致力于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使其成为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德国也于1955年提出要“用优质工艺来征服世界市场”,制造业因此快速复兴,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经济强国。
回到我国的现状,倡导“工匠精神”的紧迫性日益明显。目前,我国已处于后工业化后半阶段,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迈进,然而我国严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37-38]。2017年,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美国有51 家企业上榜,居于首位;德国有10个品牌上榜,位列第二;日本6 家企业上榜,居第四位;中国制造业品牌只占有两席。种种差距表明,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依然很弱,离高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核”缺失直接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二)聚焦领域特色与行业差异
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领域及行业,工匠精神是在不断的职业分化和劳动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行为,带着深深的行业烙印。因此,依托的具体产业行业不同,其形成的工匠精神亦有差异。如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前者强调守正出新、稳中求进,而后者更强调灵活机动、通时达变,对工匠精神内涵素养的要求迥然不同。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应该根植于“职业”这一属性展开,而非泛泛而谈。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以后,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将近万个工种归并为46个大类的4700多个工种,初步建立起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工种分类体系。201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延续《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2002)》职业分类的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结构,调整后的职业分类结构中划分了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及1481个职业,新增347个职业中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动车组制修师”“风电机组制造工”等。围绕上述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结合2019年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部1+X证书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如何建立不同行业标准和职业分类体系的技能工匠标准和职业教育认证办法,或借鉴上世纪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的“八级工制”,研究如何通过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基于职业类别的技能工匠认定、考核和激励方案,通过提升技能工匠的职业优越性,引导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无疑是工匠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聚焦教育内涵与教学载体
职业教育领域培育工匠精神应该立足于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平台、课堂等教育内涵的提升,也就是寻找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嵌入到价值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学资源、实习基地、技能证书、校企合作等要素和环节,如何在这些具体的、微观的领域中将工匠精神培育分解为可操作的环节,让课堂、教材、实习等要素都成为内化工匠精神的手段,这样的课堂如何实施,教材如何开发,实习如何进行,都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创新要素,看得见、摸得到,既避免了空喊工匠精神的口号,又能通过细枝末节的教学过程将宏大的价值观理念凸显出来。只有这样,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渐行渐近,人类才能超然于机器威胁论带来的危机之上。因为“机器换人”换掉的只能是技能外核和复杂的本体,强大的工匠精神内核将成为人类和智能机器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参考文獻:
[1]叶华.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146-149.
[2]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 2016(6):69-73.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5]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7-21.
[6]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4-198.
[7]任雪园. 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8]王天平,陈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品质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1):68-73.
[9]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5-7.
[10]李云飞,徐涵.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缘由与路径重塑[J].职教论坛,2017(16):76-78,83.
[11]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12]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 2016(10):45-48.
[13]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J].职教论坛,2016(34):5-14.
[14]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24-29.
[15]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16]匡瑛. 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39-45.
[17]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18]曹靖.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0-26.
[19]白丽红,刘萍.基于世界技能大赛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7(29):93-96.
[20]贾秀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7-80.
[2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23]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24]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7(11):73-75.
[25]杨玉,高明.协同发展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7-21.
[26]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27][33]刘宝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8-20.
[28]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9]刘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32-34.
[30]钱闻明.基于行业标准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107-110.
[31]李适,栗洪武.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7(8):69-71.
[32]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8):57-59.
[34]任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35]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36]陈友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误区、价值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25-28,38.
[37]黄群慧.扎实推进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18-01-16.
[38]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在良)
Current Research and Trend of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Qiao-ning, YU Xue-yu, DU Xue-we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sent research about "craftsman's spiri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2012 to 2018. Through topic categor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craftsman's spirit"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history, value, dilemma and cultivation. Among them, the cultivation's paths of craftsman's spirit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 main cultivation paths includ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Although many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there are still some essential issues which are not deep and fine enough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implem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with specific application area, and to refine the cultivation path by combining the strategy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power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nfiltra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real landing of craftsmen's spirit cultiv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s spirit; research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作者簡介:徐巧宁(1985—),女,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工程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高端制造强国战略下技能人才匹配策略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GL10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制造强国视域下技能人才工匠素养内涵逻辑与培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SCG230)